警惕“十二五”開局之年的GDP大比拼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短缺經濟學創始人科爾奈在中國的一次演講中曾指出,過高的經濟增長并不值得夸耀,需要防止陷入“經濟增長狂熱癥”,有時候經濟增長放慢一點并不是壞事。科爾奈之言仿佛專為中國而講。在日前…
短缺經濟學創始人科爾奈在中國的一次演講中曾指出,過高的經濟增長并不值得夸耀,需要防止陷入“經濟增長狂熱癥”,有時候經濟增長放慢一點并不是壞事。科爾奈之言仿佛專為中國而講。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就表示,根據迄今為止各地已經發布的“十二五”時期GDP增長目標,除少數東部沿海省市出于“轉方式”的原因下調了增長目標外,相當一部分省區市定下了GDP總量翻一番的目標。
張平是從能源消耗的角度發出這一忠告的。按照張平的說法,“十二五”我國能源總量大概在40億噸標準煤左右,實在難以支撐經濟翻番的需求。而全國多數省份經濟增長目標定得過高,沒有充分考慮相關環保、能源、資源的承載能力等問題,從目前能源發展水平來看難以實現。
應該說,張平的這一忠告提醒得非常及時。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又恰逢建黨90周年,中國向來有所謂慶典經濟,各方面、各部門、各地區“大干快上”、發展經濟的勁頭也就很足,熱情也就很高,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伴以發展方式的轉變,還是靠政府投資、靠消耗資源和能源,靠低廉的勞動力,靠現在粗放的這一套,“大干快上”的結果就是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引發經濟的全面過熱,推高物價,從而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最后使經濟的再平衡任務更加艱難,國家的調控努力失效。
這種可能性很大。對于發展仍是第一要務的中國來說,的確有必要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速。但是,這里的問題在于,這個增速一定要與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相適應。也就是說,要在資源、能源、環境以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所能承受的范圍內保持一定的增速,這樣才是合理和可持續的。超出了這一范圍,必會導致經濟中各種關系的全面緊張,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要么因能量不足而最后失控,要么因突然剎車而致車損。
現在的情形是,由于追求合法性的需要,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得不以GDP作為官員政績的考核標準和目標,這樣也就使得地方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從地方作為局部而言,官員的理性選擇就是經濟增長越高越好,至于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一系列代價,如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環境被污染和破壞、物價上漲、貧富懸殊等,并不在地方政府的考量內,或不是主要考量目標。從國家來說,在這種考核體制下,也不可能要求、實際也無法要求地方官員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慮地方的事情。從而,在現實中必然導致各地的投資和GDP憋著勁要來個大比拼,你高我比你更高,完全陷入了科爾奈所講的“增長狂熱癥”。
至于GDP本身,它不過是人類至今為止所能尋找到的衡量各國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一個最不壞的指標而已。誠然,GDP有許多缺陷,如它不能衡量社會成本,不能衡量增長的代價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不能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諸如社會公正、快樂和幸福等價值判斷,但在沒有更好的指標得到世人的共同認可前,還得用它去衡量經濟的發展狀況。因而,關鍵不在GDP增長多高多快,而在通過一種什么方式去達到較高的增速,能否引導官員客觀、正確地對待GDP增速。
由此來看,“十二五”開局之年要防止地方出現GDP大競賽,固然有必要通過某種行政手段,將地方制定的過高的GDP增長目標壓低,但根本還在于適時啟動收入分配體制等多種體制的改革,以使政府政績的合法性不只體現在經濟增長這一面,從而改變用GDP作為考核官員的主要指標。同時,削減政府職能,縮小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度,培育和形成一種不依賴外延要素投入而依靠內在可持續的增長機制,以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僅僅在口頭上強調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是不可能遏制各地不時出現的“增長狂熱癥”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李稻葵:一季度有理由加息 下一篇:任志強預計今年會出臺更強力房市調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