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成都的投資“磁力”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就在最近,沃爾沃正式宣布,在成都投資建首個中國生產基地,參與和支持中國西部大開發。 幾乎是同時,“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并揭牌,匯聚于此的英特爾、富士康、戴爾、德州儀器…
就在最近,沃爾沃正式宣布,在成都投資建首個中國生產基地,參與和支持中國西部大開發。
幾乎是同時,“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并揭牌,匯聚于此的英特爾、富士康、戴爾、德州儀器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將在2015年形成5000億元產值的IT產業集群。
2010年底,《福布斯》雜志發布的全球“未來10年發展最快的城市”排行榜中,成都位居第一。今年3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成都這一投資熱土今后將更具吸引力。
成都投資環境的“磁場效應”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經濟增長新的一極
對于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青年學者、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博士說,這增強了成都的核心競爭力和總體支撐能力,并且大為增強了成都與世界對話的話語權,同時還擴大了我國經濟的回旋空間。
作為成渝經濟區的核心,成都正在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在成都高新區,2010年宣布落戶的戴爾、聯想、仁寶、緯創等項目,正按計劃推進,到2011年10月將形成1億臺的電腦生產能力,占全球總產能的約20%。“這將徹底改變整個IT產業的布局。”湯繼強說。
記者從成都高新區有關方面了解到,在富士康項目的“爭奪戰”中,郭臺銘表示可以考慮成都,但條件嚴苛:必須在3個月內建成幾十萬平方米的廠房,半年內廠房達到170萬平方米,廠房要建在綜合保稅區內,富士康項目用地要4平方公里,另需10余平方公里做生活配套。
對此,負責與郭臺銘商談的成都市市長葛紅林當即表示:3個月建好廠房沒問題,并坦然地在責任書上簽字。仍存疑惑的郭臺銘在得知葛紅林曾是上海鋼鐵研究所高級專家,并在上海五鋼集團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任領導,是鋼構廠房方面的權威時,郭臺銘欣然拍板,敲定了成都項目廠房用地、地點、規模及預定投產日期。
2010年10月22日,富士康集團在蓉投資的首個生產性項目投產;而76天前,生產大樓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空地。富士康集團投資長莊宏仁在投產儀式上說:“成都項目76天建廠并投產,創造了富士康全球建廠史上的一個新的紀錄。”
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奇葆調研富士康成都產業基地廠區建設和企業生產情況時,稱贊富士康的“成都速度”創造了世界紀錄,并強調要抓住這一輪電子信息產業向西部轉移的機遇,發揮好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的帶動效應,推動四川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跨越發展,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贏得競爭新優勢。
如果說2003年8月英特爾宣布在蓉投資,是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成都經濟發展新引擎的起步之舉,那么引入富士康成都項目,則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崛起的標桿。緊隨富士康項目落戶成都,戴爾、仁寶、德州儀器、聯想、緯創……眾多城市都在“爭搶”的重大電子信息產業項目接踵而至,相繼落戶成都。
湯繼強分析,如此高的簽約密度、如此眾多的世界級電子信息企業,將帶動眾多上下游配套企業落戶,形成年產值幾千億元的IT產品產業鏈,合力使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走上世界舞臺。
直奔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
成都近年來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跳出只有工業化程度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傳統發展模式,優先配置資源、政策和人力,直奔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從而構建起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增強自身的產業競爭力優勢。
高端產業聚集迅速,推動成都高新區成為成都經濟發展跨越的“引擎”。如今,三大主導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態勢明顯,在全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達到80%。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光電顯示產業集群和通信產業集群(3G關鍵技術研發、制造);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現代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劑等領域特色;精密機械制造產業以航空維修及零部件制造和精密模具為代表,形成配套和支撐。
伴隨著沃爾沃的落戶,在位于龍泉驛區的成都經濟開發區,汽車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實現了“八車四機”的產業布局,八車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吉利、沃爾沃、川汽、大運重卡、一汽專汽、一汽客車等,四機涵蓋神鋼、卡特彼勒、海瑞克、普什重機。到2016年,成都經開區的年產汽車能力將超過100萬臺,從而奠定其在中外汽車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成都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的總產值將達到2000多億元,是四川全省此前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的1.6倍。正如莊宏仁所分析,富士康將與成都一起,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產業鏈升級,把全球領先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放到成都,加快引進上游配套廠商,在西部形成完整產業鏈,加速產業鏈各環節在四川、成都的立體構建。
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在富士康成都產業基地調研時指出,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好,科技和人才優勢突出,要緊緊抓住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的契機,承接大項目、好項目,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優化升級。要通過引入行業領軍企業,有力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和項目,形成產業鏈,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
事實上,富士康、沃爾沃及眾多“巨頭”的落戶,正推動成都直奔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搶占國際產業分工的制高點,加快建立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不僅帶動城市整體性跨越,也進一步增強了在成渝經濟區乃至西部的聚集輻射能力。
以高新區為龍頭,成都軟件產業蓬勃發展。近日緯創集團成都制造基地項目也在成都雙流縣破土動工。到2011年10月,成都將形成1億臺的電腦生產能力,占全球總產能20%左右。這意味著,全球生產的電腦,每5臺中就有1臺是“成都造”。按照計劃,富士康成都基地將共建52條iPad生產線。按照計劃,今年內,全球2/3iPad將由富士康成都基地制造。
2010年成都市服務外包合同登記3.36億美元,同比增長99%,列西部示范城市之首。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強的服務外包企業中,埃森哲、IBM、威普羅等3家先后落戶成都,此外,摩托羅拉、育碧、安捷倫科技等20余家跨國企業在成都建立了內部共享服務中心或研發中心,馬士基全球單證處理中心及物流處理分公司,DHL成都服務中心和中國區財務結算中心,西門子全球IT運營中心等陸續投入營運。
而作為未來發展前景最廣闊的新能源產業,成都也在全國占據重要一席。2009年,成都新能源產業銷售收入位列中國西部第一,2010年1-11月,成都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2.34億元,同比增長42.6%。發展重點涉及太陽能、核能、風能、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儲能裝置、智能電網以及生物質能等。根據成都光電光伏產業集群規劃,到2017年,將實現工業增加值26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00億元,到2020年將形成千億元的經濟規模,建成中國西部的光電光伏產業基地。
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能力
日前通過國家驗收并揭牌的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創造了多個全國之最:審批效率全國最高,從申報到批準設立只有86天;建設速度全國最快,從批準設立到通過國家驗收僅用了4個多月;集保稅出口、保稅物流、口岸功能于一身,是目前國內功能最全、政策最優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匯聚了英特爾、富士康、戴爾、德州儀器、莫仕連接器等20多家企業……
今年2月,中國中西部規模最大的航空貨站,成都雙流機場航空貨站一期正式投用。到2012年,雙流機場第二跑道正式投入使用后,成都機場將成為國內第四大國際性樞紐機場。
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這是四川省在新時期對自身發展的一次全新定位。其核心,在打造樞紐。作為四川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前沿,成都率先謀劃,積極營造新的區位優勢。
“要始終把‘兩樞紐、三中心’(交通樞紐、通信樞紐;物流和商貿、金融、科技中心)建設作為強化城市功能、推動產業升級、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擺到優先發展位置。”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提出。
近年來,成都作為中國西部交通樞紐,加快構建鐵路、航空、高速公路及市域快速路等綜合運輸通道、綜合客運樞紐、區域物流中心、綜合運輸管理和公共信息平臺,加快形成成都至貴陽、蘭州、昆明、西安、武漢4小時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8小時交通圈。強化面向世界的成都航空樞紐建設,將成都的輻射腹地擴展到印巴、中亞、東盟等更加廣闊的“大西部”。同時,構建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為主體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形成成渝經濟區1小時交通圈和成都經濟區半小時交通圈,實現“同城效應”。
成都市政府頒布的各項政策,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質的環境,一批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物流企業編織起成都快速的物流網絡。成都提出,到2010年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物流業對成都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3%以上,成為成都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到2020年,物流業將實現增加值1300億元,對成都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7%。
人才資源優勢,為成都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補充強勁的動力。成都是西南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有近60萬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可為企業提供10余萬大學生和8萬余專業技術工人。豐富的人才資源為成都的產業功能區建設提供了支撐。
強化政府對產業的服務
“盡最大的努力,創造最多的條件,為企業搭建快速發展、健康成長的‘溫床’。”這是成都的承諾。“高效率、快節奏”這是投資者對成都這座城市高效服務的評價。
成都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敬剛說:“產業發展是高新區的生命線,政府要服務企業、服務項目。產業的事、項目的事、企業的事、老百姓的事比天大。”
為投資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成都不斷增強投資環境比較優勢。從2001年開始,成都市就大刀闊斧地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事項1059項,削減了91%,成為全國同類城市中保留行政許可最少的城市之一。對需保留執行的107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面優化審批流程,企業準入類審批實際辦理時間最短只需要1小時8分,平均時間為3個半小時。
2007年7月,成都市率先在全國試運行并聯審批,將行政審批從“一站式”改為“一窗式”。2007年9月11日,成都市并聯審批在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獲得“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
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成都全面實施投資建設項目分段式并聯審批,使投資建設項目的審批時間由160多個工作日壓縮為80多個工作日。
作為國家首批“創建世界一流園區”試點,創新能力和更細致的全方位服務,是成都高新區得以快速發展并吸引眾多高新企業落戶的“法寶”。成都市長助理、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韓春林說:“做產業要持之以恒,要耐得住寂寞,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會先行先試先成功。”
近年來,高新區致力于優化創新環境,聚集創新資源,健全創新機制,培育創新人才,初步走出了一條內生式發展的創新之路。目前已經建成了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以8個國家級孵化器為骨干、23個企業創辦的孵化器為輔翼的孵化體系,成為全國最大的科技創新載體,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超過3%。
不僅是高新區,政府優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務讓眾多投資商青睞成都。“水、電、氣”是企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成都在保障企業這些要素需求方面尤其到位。為了方便企業生產,在企業選址建設的同時,水、電、氣相應的配套服務都全部跟上,真正做到了“企業投資”與“要素規劃”同步。
今年3月初,成都正式啟動電網“騰飛工程”。總投資超過250億元人民幣,根據該工程計劃,到2015年末,成都將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年供電能力將突破500億千瓦時。一流的電網勢必成為成都招商引資搭建更為有力的發展平臺,富士康、仁寶、戴爾、一汽大眾、沃爾沃等成都重點項目,在成都的生產都將擁有全面的供電服務保障。
資金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如何使這根鏈條更加牢固,成都市創新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破解企業融資難的瓶頸。近年來,成都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支持引進各類符合條件,尤其是對健全轄內金融服務體系有促進作用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成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擔負了重要角色。自1999年成立以來,公司注冊資本逐年增加,擔保能力持續放大,已累計向中小企業提供擔保163億元,僅2008年就實現中小企業擔保額73億元,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成都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投資成都之初,英特爾專門把成都當地法院的知識產權案例逐個進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結論———成都市對知識產權保護態度積極、處理及時。這個結論堅定了英特爾投資成都的信心。
2010年,成都實際利用外資64.1億美元。截至目前,189家世界500強企業選擇落戶成都。成都的世界500強數量和實際利用外資額,在中國中西部居首位。
打造“世界現代田園城市”
成都市新津縣興義鎮三面環水,風光秀麗。由于位置相對偏遠,無法吸引工業投資,全鎮的老百姓九成以上以農業為生。他們呼吸著最新鮮的空氣,但夢想能夠過上富裕的日子。
2009年4月,臺灣企業家姚祖驤來到興義,被這里純樸的民風和沒有污染的自然環境所吸引。他聯合了有機農業專家田月皎和景觀生態規劃專家詹鴻維兩位專業人士,在多次實地走訪后向當地政府提出:以有機農業為核心,把興義打造成為一個有機生態小鎮。
田月皎說,他們來興義搞有機農業,看重的是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最重要的,還是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理念,從規劃上就保護好了興義鎮的山水林田。現在,興義鎮已成功引入社會資金20億元,一座以有機農業為核心的生態小鎮正在蓬勃興起。
成都自2003年起,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三個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和“三次產業互動”為核心,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路徑。“三個集中”抓住了“三次產業互動”發展的內在規律,實現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聯動推進。
2009年底,成都確立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沿著城鄉一體化的科學發展之路繼續前進。按照目標定位,未來的成都將是一座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區域樞紐和中心城市,城鄉繁榮、產業發達、居民幸福、環境優美、文化多樣、特色鮮明、獨具魅力。
七年來的持之以恒,成都探索走出的這一新型城鎮化道路,不但促進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也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從而較好地避免了傳統城鎮化的弊端,使成都初步展現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
緊鄰富士康等眾多項目的周邊,一個為企業配套、可容納數十萬人的“高新西區———郫縣新城”已拔地而起。圍繞一個產業構造一個綜合生活環境,社區里除了富士康的員工,還有其他企業的員工,有中層管理人員、外籍管理專家,有城鎮的居民,有醫院、電影院、學校等,實際上是一個小社會,有效地消除了代工企業的封閉性運營,讓員工更好地融入社區、更多地接近家庭,釋放緊張工作節奏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通過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改革,成都在教育制度、就業機制、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衛生醫療制度等各方面探索創新機制,大大改善了城鄉一體的投資環境。”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認為。
來源:經濟參考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中原經濟區跑步進入“國家隊”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