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拉力 湖北發展戰略變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8月8日,記者獲悉,湖北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現任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被“高配”為湖北省副省長。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任命范銳平為湖北省委常委,并將由鄂州市委書記調任襄陽…
8月8日,記者獲悉,湖北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現任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被“高配”為湖北省副省長。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任命范銳平為湖北省委常委,并將由鄂州市委書記調任襄陽市委書記。
此次襄陽、宜昌市委書記由副部級干部兼任,加上武漢在內,湖北省已有三市市委書記由副部級干部兼任。
在“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論提出者、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看來,此次“高配”兩市市委書記,“意味著湖北"一主兩副"戰略三個步驟全部實現。”
此前,國務院正式確定湖北“一主兩副”戰略:以武漢為省域中心城市,宜昌、襄陽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秦尊文認為,此次兩市市委書記高配后,襄陽、宜昌兩城將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被進一步強化,各自鼎立于鄂西北和鄂西南,與處在鄂東的武漢“三足鼎立”。
“高配”兩市市委書記
“高配市委書記有利于城市的定位,能夠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樹立城市的品牌形象,得到社會更多關注。對于宜昌來說,這將有利于扼守區域交通要道,在重慶武漢輻射之外,坐穩區域龍頭位置。”宜昌一上市公司高管說。
根據國務院此前批準《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湖北確立了襄陽和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后,襄陽、宜昌經濟規模初步成長,并建成特大城市配套產業,如今再高配省委領導任兩市市委書記,“一主兩副”戰略規劃初步完成。
如,以汽車等重工業起家的襄陽,在經濟逐步提檔升級時更需要政策的支持。襄陽市經委副主任段細柱坦言:“湖北省高配市委書記,將有利于襄陽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整合資源,提升襄陽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地位。”
攤開湖北省地圖可以看到,宜昌占據長江之上,襄陽位于漢江之畔,兩江之水自西南西北奔瀉千里后匯于武漢,構成“黃金三角”。兩江所夾,便是江漢平原之地。
對于湖北省來說,“高配”襄陽、宜昌兩市市委書記,是布局“一主兩副”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一步。
“一主兩副”戰略最早于2001年提出。在此之前,由于天然的地理優勢,一城獨大的武漢帶動了黃石、荊州等鄂東地區的經濟發展,而鄂西地區地廣山多,武漢經濟無法輻射,使得鄂西地區發展落后于東部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學者就提出要在鄂西地區確定一兩個城市當武漢市的“二傳手”,在發揮武漢市全省中心城市龍頭作用的同時,于鄂西設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使之成為鏈接武漢與鄂西地區經濟發展的紐帶,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區域中心。隨后,國家正式批準襄陽和宜昌兩市入選省域副中心城市。
這是作為“戰略支點”的湖北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必然要做出的選擇。
“三個城市就像經濟發展的引擎,可以帶動整個湖北經濟更快地發展。”湖北省政策研究室黃良港研究員說。
“三駕馬車”齊拉力
事實上,不論是沿海地區還是中部省份,經濟發展中從不缺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廣東有廣州、深圳兩城競爭,在江蘇有南京、蘇州、無錫三足鼎立,在遼寧有沈陽和大連錯位競爭。即使是在經濟總量遠小于湖北的江西省,其經濟發展也是由南昌、九江和贛州“三駕馬車”共同推動。
目前為止,在湖北省著力發展的七個千億產業中,武漢市依靠汽車、鋼鐵和裝備制造等重工業起家,近年又涌現出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走向產業升級;襄陽則在原有東風汽車產業的基礎上,擴大并升級自身汽車及配套產業;宜昌則在食品、化工、電力等領域取得突破。
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在秦尊文看來,即是城市間的“錯位發展”,相互之間經過良性互動競爭。對于湖北來說,“黃金三角”更有利于提升其區域整體競爭力。
還有當地專家指出,襄陽、宜昌兩市省域副中心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同時有利于破解“一主兩副”戰略中武漢“一城獨大”的尷尬。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0年,襄陽GDP達到1538.27億元,宜昌GDP則達到1547.3億元,但和武漢經濟總量相比,差距仍然較大。2010年武漢市的GDP為5565.93億元,先后超過南京、大連、成都等城市,躍居全國15個副省級省市中的第5位,占據了2010年湖北省GDP總量15806.09億元的35.21%,均為宜昌和襄陽的3倍多,武漢“一城獨大”已多年。
該專家表示,由于武漢市“一城獨大”的狀況仍未改變,要扶持襄陽、宜昌進一步發展,就不得不落實更為直接的支持,“高配”市委書記則是有效一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此次襄陽、宜昌市委書記由副部級干部兼任,加上武漢在內,湖北省已有三市市委書記由副部級干部兼任。
在“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論提出者、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看來,此次“高配”兩市市委書記,“意味著湖北"一主兩副"戰略三個步驟全部實現。”
此前,國務院正式確定湖北“一主兩副”戰略:以武漢為省域中心城市,宜昌、襄陽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秦尊文認為,此次兩市市委書記高配后,襄陽、宜昌兩城將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被進一步強化,各自鼎立于鄂西北和鄂西南,與處在鄂東的武漢“三足鼎立”。
“高配”兩市市委書記
“高配市委書記有利于城市的定位,能夠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樹立城市的品牌形象,得到社會更多關注。對于宜昌來說,這將有利于扼守區域交通要道,在重慶武漢輻射之外,坐穩區域龍頭位置。”宜昌一上市公司高管說。
根據國務院此前批準《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湖北確立了襄陽和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后,襄陽、宜昌經濟規模初步成長,并建成特大城市配套產業,如今再高配省委領導任兩市市委書記,“一主兩副”戰略規劃初步完成。
如,以汽車等重工業起家的襄陽,在經濟逐步提檔升級時更需要政策的支持。襄陽市經委副主任段細柱坦言:“湖北省高配市委書記,將有利于襄陽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整合資源,提升襄陽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地位。”
攤開湖北省地圖可以看到,宜昌占據長江之上,襄陽位于漢江之畔,兩江之水自西南西北奔瀉千里后匯于武漢,構成“黃金三角”。兩江所夾,便是江漢平原之地。
對于湖北省來說,“高配”襄陽、宜昌兩市市委書記,是布局“一主兩副”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一步。
“一主兩副”戰略最早于2001年提出。在此之前,由于天然的地理優勢,一城獨大的武漢帶動了黃石、荊州等鄂東地區的經濟發展,而鄂西地區地廣山多,武漢經濟無法輻射,使得鄂西地區發展落后于東部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學者就提出要在鄂西地區確定一兩個城市當武漢市的“二傳手”,在發揮武漢市全省中心城市龍頭作用的同時,于鄂西設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使之成為鏈接武漢與鄂西地區經濟發展的紐帶,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區域中心。隨后,國家正式批準襄陽和宜昌兩市入選省域副中心城市。
這是作為“戰略支點”的湖北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必然要做出的選擇。
“三個城市就像經濟發展的引擎,可以帶動整個湖北經濟更快地發展。”湖北省政策研究室黃良港研究員說。
“三駕馬車”齊拉力
事實上,不論是沿海地區還是中部省份,經濟發展中從不缺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廣東有廣州、深圳兩城競爭,在江蘇有南京、蘇州、無錫三足鼎立,在遼寧有沈陽和大連錯位競爭。即使是在經濟總量遠小于湖北的江西省,其經濟發展也是由南昌、九江和贛州“三駕馬車”共同推動。
目前為止,在湖北省著力發展的七個千億產業中,武漢市依靠汽車、鋼鐵和裝備制造等重工業起家,近年又涌現出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走向產業升級;襄陽則在原有東風汽車產業的基礎上,擴大并升級自身汽車及配套產業;宜昌則在食品、化工、電力等領域取得突破。
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在秦尊文看來,即是城市間的“錯位發展”,相互之間經過良性互動競爭。對于湖北來說,“黃金三角”更有利于提升其區域整體競爭力。
還有當地專家指出,襄陽、宜昌兩市省域副中心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同時有利于破解“一主兩副”戰略中武漢“一城獨大”的尷尬。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0年,襄陽GDP達到1538.27億元,宜昌GDP則達到1547.3億元,但和武漢經濟總量相比,差距仍然較大。2010年武漢市的GDP為5565.93億元,先后超過南京、大連、成都等城市,躍居全國15個副省級省市中的第5位,占據了2010年湖北省GDP總量15806.09億元的35.21%,均為宜昌和襄陽的3倍多,武漢“一城獨大”已多年。
該專家表示,由于武漢市“一城獨大”的狀況仍未改變,要扶持襄陽、宜昌進一步發展,就不得不落實更為直接的支持,“高配”市委書記則是有效一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