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泡沫破裂 上海電子商城上演“空城計”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商業地產泡沫破裂帶來的不良后果逐步顯現。上海電子商城的業主,如今變成了苦主。曾在2006年打出了華東地區電子品牌第一站,打造華東最大的電子批發采購中心口號的上海電子商城,如今半壁江山…
商業地產泡沫破裂帶來的不良后果逐步顯現。上海電子商城的業主,如今變成了苦主。
曾在2006年打出了“華東地區電子品牌第一站,打造華東最大的電子批發采購中心”口號的上海電子商城,如今半壁江山卻變得空空如也。
不少上海電子商城的一期業主表示,他們5年前以高價購入的商鋪,從未獲得當初開發商承諾的“高收益”,而一些業主甚至5年來顆粒無收。
另有鋪主稱,從該項目開盤至今,商鋪租金一直沒有上漲過,一些商鋪的租金甚至5年間維持著0.42元/平方米/天的低位,且商家入駐率也不樂觀。
部分業主未見租金回報
應先生向記者反映,他在2006年10月以19萬元左右的總價購入了上海電子商城1號樓和2號樓的兩間商鋪,其中一間至今沒有任何租金收入,另一間在近兩年的回報每年僅在2000元左右。
記者了解到,不少在同一時間購買該項目的業主,均有類似經歷。
趙女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她在2006年10月以17萬元的總價,購得了上海電子商城一間7平方米的商鋪。當時開發商承諾售后包租3年,每年返租率為總價的8%。3年總共4萬元左右的包租款,在購房金額中直接予以扣除。也就是說,趙女士最后以13萬元不到的總價購得了該商鋪。開發商方面還表示,3年以后商鋪肯定租得出去,而且收益率會高于8%。
應先生證實了上述說法。他表示,開發商的這種做法確實吸引了不少購房者。
商鋪多虛位以待
記者調查后發現,購房者從未獲得開發商上述承諾的相關回報。
據了解,上海電子商城項目分三期開發,總建筑面積近50萬平方米。一期項目于2006年10月開盤。
21世紀不動產上海區域市場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江橋商鋪的均價僅在13360元/平方米。以此計算,一間7平方米的商鋪,總價應在93520元左右,而趙女士的購入價與此相比,竟要高出整整一倍。就算扣除4萬余元的包租款后,依舊要多付近4萬元。顯然,開發商當時制定價格的依據存疑。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3年返租只是一種噱頭。開發商往往提高項目售價,然后再以返租的名義給予購房者折扣。
此外,業主也沒有拿到他們期待已久的8%的年收益率。據趙女士反映,包租期滿后,開發商方面一家運營企業和她簽訂了一項《托管合同》,以0.42元/平方米/天的租金出租該商鋪。也就是說,趙女士一個月的租金收入僅為90元,一年的總收入也不超過1100元,年收益率甚至不到0.64%。
記者來到該商城“消費類電子館”二樓時發現,整個樓面并沒有看到任何顧客,商家入駐率不到一半。記者初步計算,有三分之二的商鋪虛位以待。
隨后記者又前往另一棟樓“電子元器件館”。該樓除了底層有一定商鋪已租之外,其余空空如也。
“自從我來到這里做生意,周圍的柜臺就一直是空著的。”“電子元器件館”二樓的一位女店主告訴記者。
鋪位號為“A3079”的一名商鋪店主透露,上述樓盤的包租期一共只有三年,其中兩年的租期向商家提供免租。但在免租期結束后,這些商家就紛紛“逃離”,商鋪由此成為空鋪。
開發模式暴露行業潛規則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低租金并不能改變該盤大量空置的現狀。“別說是2006年,就算現在的江橋,仍處發展階段,周邊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嚴重不足,更何況該項目也未曾樹立起品牌效應。可以說,這5年間該項目從未體現出應有的投資價值。”
有中介人士告訴記者,就算趙女士一分錢不賺,就以當初的實際購入價格出售,一般也是不會有人“接盤”的。
“現在租又租不出去,賣又賣不掉,我現在就想把這間商鋪退還給開發商,但他們怎么也不接電話。”趙女士表示。
記者多次致電項目服務熱線及開發商有關負責人,均未獲得有效答復。
“這類開發商在開發商鋪時,根本不以長期持有經營為目的,主要是為了短期內快速回款,一旦項目銷售完畢,經營風險隨即‘脫鉤’,也就不會在后續經營上有所投入。”張宏偉告訴記者,現在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潛規則”。購房者在購買商鋪時,不要相信所謂的承諾,而是要考察項目自身的發展潛力,并購買開發商有一定自持比例的項目,通過利益捆綁的方式來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