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10月份我國CPI數據和調控政策走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物價漲幅正加快——解讀10月份我國CPI數據和調控政策走向 5.5%,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10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的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了0.6個百分點。 從7月份達到年內峰值…
“物價漲幅正加快”——解讀10月份我國CPI數據和調控政策走向
5.5%,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10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的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了0.6個百分點。
從7月份達到年內峰值的6.5%,到8月份的6.2%、9月份的6.1%,再到10月份的5.5%,CPI同比漲幅形成了一條清晰的下行曲線,而且下行幅度在加大。
“現在物價絕對水平還處于高位,但物價漲幅正加快回落,價格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
食品價格漲幅回落明顯 豬肉雞蛋等價格出現回調
漲也食品,落也食品。本輪物價上漲的“領頭羊”和主導性力量食品類價格近來出現新變化。
統計顯示,10月份我國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1.9%,漲幅比9月份回落了1.5個百分點,比7月份更是回落了2.9個百分點。前期一些漲幅突出、百姓反映強烈的食品價格的同比漲幅出現了明顯回落,有的甚至轉為下降。
以豬肉價格為例,10月份我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38.9%,漲幅比7月份回落了17.8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監測的50個城市豬肉后臀尖的平均價已經從7月上旬的每公斤31.25元回落至10月下旬的30.47元。
再如蛋類價格,10月份我國蛋類價格同比上漲12.6%,漲幅比9月份回落1.6個百分點;50個城市散裝鮮雞蛋平均價格已經從9月上旬的每公斤10.94元回落到10月下旬的10.04元。
蔬菜類價格則出現了同比下降。10月份我國鮮菜價格同比下降了6.8%,而上月還是上漲2.1%。50個城市大白菜的平均價格已經從9月上旬的每公斤2.8元降到10月下旬的2.21元。
從更能反映價格最新變動的環比數據看,食品價格的回落更為明顯。10月份我國食品類價格出現近來罕有的環比下降,降幅為0.2%。其中,鮮菜價格環比下降3.4%,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8%,蛋價格環比下降3.8%。
“本輪物價上漲食品是主導性力量。現在豬肉價格已經基本穩下來了,而蔬菜價格降得比較明顯。國家發展農產品生產、增加供應、平抑價格的一系列舉措效果日益顯現。”張立群認為。
未來兩月CPI漲幅將繼續回落 但通脹壓力仍然較大
雖然CPI漲幅正加快回落,但百姓仍然覺得目前物價水平較高,專家也認為當前通脹壓力依然較大,價格調控仍需繼續努力,切不可掉以輕心。
專家們認為,未來兩個月CPI同比漲幅會隨翹尾因素的快速消失而進一步明顯回落。去年漲價的翹尾因素,已經從7月份的3.3個百分點、9月份的2.1個百分點,回落到10月份的近1.5個百分點,而到12月份就會為零。翹尾因素的回落是統計技術層面的原因,并不代表真正的價格漲幅回落。
“雖然價格漲幅回落了,但沒有理由過于樂觀。物價還在高位,同比回落有翹尾因素消退的原因,CPI環比還在上漲。食品價格存在反彈可能,前期釋放的超量貨幣仍然存在,通脹壓力仍然較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
隨著冬季到來,豬肉消費進入旺季。豬肉價格波動周期一般為三年,目前上漲的周期還沒有完全走完。隨著元旦、春節等節假日的到來,各類消費將進入傳統旺季,物價上行的動力可能會有所增強。
貨幣存量仍然明顯偏大。張立群分析指出,目前廣義貨幣M2余額是78萬多億元,是GDP的1.8倍,而2008年是1.54倍。從貨幣的存量能夠看出,通脹壓力還不能忽視。此外,房地產價格雖然出現松動,但房價仍然總體處于高位,房地產市場仍然存在反彈壓力。
“考慮到成本推動因素,此輪物價上漲具有一些中長期特征。成本推動問題不是簡單通過貨幣政策能夠奏效的,價格調控要做長期打算。”王軍強調。
有利于宏觀政策預調微調 關鍵在于把握政策的“度”
價格是經濟的杠桿和靈敏反映,價格調控政策是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CPI同比漲幅加快回落,體現了怎樣的經濟形勢?對宏觀政策的走向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經濟減速,外需下降,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成為宏觀調控潛在的新挑戰。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發出了宏觀政策預調微調的信號。
“價格漲幅的回落,體現了中國經濟總需求出現回落,是經濟增速連續回落的自然反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說。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同比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經濟增速會繼續回落。
“價格漲幅的加快回落,為宏觀政策預調微調提供了有利條件。”張立群認為,目前在房地產調控堅定不移、貨幣存量仍然偏大的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總基調不能變,但在實際執行中,可以從一度實際收緊轉向真正的中性,鞏固經濟增長的市場基礎和內生動力。
貨幣政策受控通脹和穩增長“兩難”局限之時,財政政策近來頻頻出手,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對舒緩中小企業困難的獨特作用。
“政策預調微調關鍵在于把握‘度’,太松不利于控制通脹,再緊會對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王軍說,這就要求宏觀政策要密切觀察經濟形勢的變化,相機抉擇。
張立群強調,中國宏觀政策從應對危機的擴張刺激回歸常態的轉變已經完成,再度實行總量擴張政策的風險和代價太大。應當借外部環境的變化,真正推動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把中國經濟引向更高質量、更少消耗的新的增長軌道上來。
來源:新華網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國務院: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