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期待跨越“三道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最近在各地調研時了解到,“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由于傳統思維、傳統模式的慣性作用,一些地方的工作仍存在著“過度追求GDP、過度依賴投…
最近在各地調研時了解到,“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由于傳統思維、傳統模式的慣性作用,一些地方的工作仍存在著“過度追求GDP、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政府過度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三大問題。有專家指出,要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跨越這“三道坎”。
GDP:焦慮在心實難改
“省里確定GDP目標后,市縣都要高出一截制定本地目標,但這需要大的項目拉動才能實現。干部們很發愁!”記者在西部采訪時,一位縣負責人說。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GDP增長目標存在一種金字塔現象中央確定的增速是塔尖,到省、市、縣則逐級增大。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干部心里存在強烈的“GDP焦慮”。
黑龍江省發改委常務副主任王冬光對記者說:“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發展如果再跟不上,就會掉隊。我們現在位居全國中游,如果不加快發展,排在后面的省份很可能超過我們。”
分析部分地區“十二五”規劃可以發現,除了少數發達省市的GDP增長目標低于10%,大多數省份的增長目標仍在兩位數,還有青海、廣西、四川、貴州、黑龍江等10個省份提出未來5年“總量翻番”,年均GDP增長近15%。
記者調研時,一些地方的負責人坦言,“十二五”期間必須加快發展,背水一戰,沒有退路。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向記者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仍存在過度追求發展速度的慣性,“轉變發展方式”主題不突出,具體舉措不明確。
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指出,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7%,其背后需要多少能源、資源、運力支撐,需要投入多少貨幣等,都是經過科學測算的。而在一些地方,發展目標用什么支撐,尚存疑問。如果一味強調增長速度,就有可能影響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投資:一招鮮難再吃遍天
增長靠投資、投資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賣地……對于一些地方來說,駕馭“投資”這駕“馬車”顯然要輕松一些,輕車熟路,而駕馭“啟動消費”這駕“馬車”則辦法不多。
記者在調研時了解到,“十一五”期間,一些地區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繼續追求“投資拉動”帶來了慣性。遼寧省統計局的有關數據表明,2010年遼寧地方生產總值為182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4.1%,而同一時期遼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43億元,比上年增長30.5%。最近3年,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都在1萬億元以上,這給提高投資的效益和質量帶來較大的“慣性困擾”。今后幾年,投資仍是這個省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同時,為追求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部分中西部省市的投資沖動也很明顯。如有的省提出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要在25%以上,并提出“投資是第一拉力,項目是發展基石”的口號;有的省則明確提出,要確保“十二五”期間投資成倍增長,具體實施方法則是“以大項目帶動大投資、以大投資帶動大發展”。
據調查,高投資率已經造成部分產業出現過剩苗頭,紡織、建材、五金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將更加突出,部分新興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風險。如汽車行業,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9年底我國整車產能1359萬輛,在政策刺激下實現銷售1364萬輛,基本實現供需平衡。而至2015年,全國規劃汽車產能達3124萬輛,這遠遠大于中國汽車協會預測的2500萬輛的市場需求。
投資的快速增加不僅意味著更多的資金和各項投入,也伴隨著大量的土地等資源消耗。西部一個縣的國土局局長說,去年省里批給這個縣新增用地指標35公頃,實際去年這個縣上報了300多公頃。最后,這位國土局長往返省城100多次,爭取到了212公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等分析認為,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一批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將集中開工,加上前幾年大規模開工項目投資增長慣性較強,局部地區、個別行業投資過熱的可能性非常大。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認為,投資過熱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從信貸看,今年1月份新增1.04萬億元,僅第一周的新增信貸額就達5000多億元。信貸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投資的貸款需求強勁,雖然二三月份有大幅降低,但預計全年可能會突破8萬億元。
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但在實際經濟運行中,依賴投資拉動的傾向仍十分明顯。東北某省的發改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地方政府由于無法制訂刺激內需、拉動消費的宏觀政策,也沒有貨幣發行、調整利率等市場手段,要搞經濟、出政績,只能依靠投資和壓指標。投資想慢都慢不下來。
有專家提出,過度依賴投資將對我國抑通脹、調結構、穩增長、開好局的經濟工作大局帶來壓力,需加大投資引導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同時挖掘消費潛能、搞好出口,以扭轉投資依賴慣性。
政府:能否該出手時才出手
在過度追求增長和投資饑渴的雙重推動下,一些地方政府在經濟運行中深度介入,“有形之手”頻頻顯形,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配角”。
遼寧省建昌縣在去年10月通過招商引資與河北一家企業簽訂了干紅葡萄酒生產項目合同,想在縣里的11個鄉鎮發展酒葡萄20萬畝。為此,今年4月初,這個縣的有關鄉鎮出動大型機械,在農民的田里犁出來一道道深溝,強迫農民種植酒葡萄,引起部分村民強烈不滿。此事經媒體報道后,當地政府調整了原來的工作方法,讓農民自主選擇春耕作物。
不少地方制訂了明確的投資計劃指標,下級政府不得不祭出“有形之手”。據記者了解,有的省以責任狀的形式,規定省長和10多個地級市的市長今年將共同完成“十大產業”900多億元的投資額。
為完成經濟增長和投資目標,一些地方政府搞“全員招商”,一些地區通過“零地價”“左手進、右手還”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個別地區甚至出臺“培訓補貼費”“企業開辦費”等名目繁多的財政補貼政策吸引投資。在一些外商投資的項目中,政府的隱形財政補貼額甚至占到投資總額的5%至10%。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在進行產業規劃時,樂于投入財政資金大力發展園區經濟,但由于思路不清,只是把基礎設施建了起來,卻沒能引進好項目和企業,園區出現產業空心化苗頭。中部地區某市花4億多元建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園,至今只引進了一些規模極小的項目和企業。當記者問“對于投下去的成本怎么收回”時,園區負責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文化產業未來必然是朝陽產業。
南京市發改委規劃處處長陶磊認為,政府的職責主要在制定產業政策,剩下的事應由企業去做。在實際工作中,南京市沒有簡單地建立產業園區,而是注重設定主導功能區,至于項目、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引進主要通過市場來完成。
不少企業界人士和專家認為,政府應認真收集、梳理影響企業發展的外部共性問題,把精力放在單個企業解決不了的外部環境創新上。上海信息中心主任王思政舉例說,現在企業沒有統一代碼,稅務一個,工商一個,一共十幾個,造成了各部門信息無法共享,影響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給經濟發展創造制度紅利。
在向記者談起如何建立創新型社會時,上海市虹口區一位政府負責人認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不能包辦、代辦。“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技術的突破、制度的創新需要市場的力量去推動。因此,政府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營造一個鼓勵和保護創業創新的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建立一個促使知識有效、有序轉化為社會財富的機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