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首選動作是發展新興產業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半年剛剛過去,“三荒兩高”對中國經濟的沖擊還歷歷在目。下半年,傳統企業的日子能好過些嗎?在調結構的過程中,哪些行業能夠受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上半年剛剛過去,“三荒兩高”對中國經濟的沖擊還歷歷在目。下半年,傳統企業的日子能好過些嗎?在調結構的過程中,哪些行業能夠受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劇錦文教授。
上海證券報:調結構不是一個新話題,但是為什么今年經濟結構調整顯得格外迫切?
劇錦文: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以往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持續。
為什么難以持續?考慮一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就能明了原委。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依賴三個經濟增長源:投資、出口和消費。其中,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很低,而這種低比例現狀是中國經濟失衡的核心所在。
為了彌補低消費的貢獻不足,中國目前正嚴重依賴著其他兩個增長源:貿易順差增長以及投資增長。金融危機后,美國不愿看到其貿易赤字激增,而非核心歐洲國家也正在經歷債務危機的陣痛,這對其貿易赤字是打壓的。如果其他國家貿易赤字沒有增加,那么中國欲實現貿易順差增長,似乎并不容易。
如此一來,投資“不幸”地就只能擔當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角色。而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也顯示,各地的投資熱情還是非常高的。
投資帶來的嚴重問題在于,它常常只能帶來眼前的經濟增長,但缺乏持續的滲透力。除非該投資的經濟價值大于實際經濟成本,否則其產生的經濟增長很可能就是曇花一現。
因此對中國而言,原有的經濟增長驅動因素正在減緩,新的驅動力有待培育。在培育新的驅動力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和一些產業還是需要經歷“陣痛”的。
上海證券報:在培育新的驅動力方面,市場的理解主要分兩種:要么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例,它對應所謂的“大消費”概念;要么引導投資更多地轉向新產業,提高中國固定資本存量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占比,它對應“七大新興產業”概念。您認為哪個潛力更大?
劇錦文:對于“大消費”的經濟轉型模式,目前還不宜期望過高。
驅動消費增長的基本因素,在于國民經濟中勞動者的收入增長、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以及與消費形成互補關系的基礎設施的供給。在過去兩年財政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的基礎設施供給出現了較大的改善,然而另外制約消費的勞動力收入增長緩慢以及收入分配格局的固化,決定了短期內中國消費需求雖繼續增長可期,但對其幅度的期望不宜過大。
市場似乎一直有一個長期的誤解,就是中國消費低的原因在于高儲蓄率。一些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造成中國消費占比GDP長期偏低的癥結不是老百姓熱衷儲蓄不愿花錢,實際上,GDP中的勞動者報酬在數值上一直非常接近于私人消費支出,最終消費支出/勞動者報酬在2003年以來的8年時間中,一直穩定于85%的較高水平,這說明居民“可用于消費的收入”已經“消費”得差不多了。
消費占比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資收入相對于GDP的占比出現了趨勢性下降——GDP收入法中的工資收入占比從2003的49.6%下降至2009年的38%;同期居民最終消費占比也由42%下降至35%。
不難看出,欲提高消費在GDP支出中的占比,意味著需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在GDP收入分配中的占比。
相對于消費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本存量在中國總固定資本存量中的占比提升更加值得期待。
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本質上是投資結構的調整。我們知道,用于投資的收入則是GDP收入法中的營業盈余以及固定資產折舊。1993年以來,中國(營業盈余+折舊)/固定資本形成的指標由0.82持續上升至2009年的1.12,營業盈余與折舊兩部分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高達46%,至2009年,該筆資金約為1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折舊為5.1萬億元,營業盈余10.9萬億元,較高的折舊循環資金和企業利潤構成了中國投資結構轉型重要的資金保障。
因此,我不否認,大幅提高國內消費的占比對于中國經濟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至為關鍵,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中長期大方向。但如果將時間框定在2011年,中國轉型的“首選動作”仍是大力投資發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升級。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