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對經濟轉型助推力亟待強化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穩步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服務業發展仍顯滯后,發展水平不高,所占份額偏低。要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應盡快提升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份額,強化…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穩步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服務業發展仍顯滯后,發展水平不高,所占份額偏低。要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應盡快提升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份額,強化服務業對經濟轉型的助推力。
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談到2012年政府主要任務時表示,將重點扶持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從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必然要求服務業加速發展,盡快提升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份額。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穩步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發展仍顯滯后,發展水平不高,所占份額偏低,在規模、結構和質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服務業發展任重道遠。
服務業發展有所加快,但仍顯不足
1.發展速度仍低于GDP,且不均衡。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低于當年GDP(9.2%)0.3個百分點。在服務業中,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結構上看,雖然服務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發展不均衡,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表現為傳統服務業較為發達,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較為落后。2005-2010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3%,占GDP的比重由14.2%下降至11.1%。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8.6%上升至20.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占GDP的比重由5.6%下降至4.7%。
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現代服務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2005-2010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7%,在服務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8.1%上升為12.0%,提高了3.9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所占比重由11.4%上升為13.0%,提高了1.6個百分點。
2.服務業所占份額總體偏小。
盡管我國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改善,為增加就業、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偏低。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就一直停滯在40%左右。201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3.1%,所占比重與上年持平,與“十一五”規劃要求的43.3%還差0.2個百分點。
通過與國際上發達國家以及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橫向比較可以看出,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不僅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與我國發展階段大體相當的國家50%左右的水平。
此外,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也偏低,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低于同等發展中國家水平。2010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為34.1%,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到70%以上,同屬金磚國家的其他國家也能達到50%以上。
3.公共服務業與居民生活需求仍有差距。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2009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下降0.1和0.2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居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教育、住房、醫療等一系列支出比重不斷提升,加之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社會服務體系相當不完善,義務教育、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供給較為短缺,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強了居民的支出預期,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費。
4.地區之間服務業發展不平衡
由于受歷史、自然、投資環境和經濟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北京市,達85.1%,最低的是河南。28.6%),兩地區相差額46.5個百分點;從服務業就業人數看,2010年北京市服務業就業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達74.1%,與比重最低的廣西(25.6%)相差48.5個百分點。
服務業發展潛力大,但仍需加力
多種跡象表明,要實現我國經濟戰略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等目標,服務業是主導,服務業是關鍵,服務業是突破口。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實現經濟跨越式轉型,是當前我國的戰略選擇。
無論從國際比較、發展現狀,還是從發展潛力分析,我國服務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和提升空間。
一、從國家支持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政策看,加快發展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將服務業的增加值提升4個百分點,并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因此,服務業勢必成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支撐產業。
二、城市化進程加速必然會推進服務業的需求進一步擴大,而且城市化與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對服務業的推動效應是疊加的。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1.3%,正處于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黃金階段,同時又具有服務業所需的消費大市場這個關鍵因素。隨著經濟加快增長,消費性服務需求如餐飲、零售、旅游等將會加快提升,與之相關的服務業潛力很大。此外,生產性服務業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三、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居民消費將加快升級。在這一大環境下,服務業有望成為內需擴大過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按照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屆時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不考慮匯率變動)。
當小康家庭達到一定數量規模以后,消費結構的升級勢在必然,居民消費將逐步從舒適型向享受型轉變,一方面意味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要上檔次,變得更加多樣、高檔;另一方面則預示著這些方面的支出在居民整體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將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娛樂、休閑、健康等方面的消費比重不斷加大,表現為旅游、高等教育、休閑等領域,服務需求的收入彈性系數將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這些都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帶動服務業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
四、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中國需要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既要適應世界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體趨勢,完成服務業國際轉移承接與讓渡的接力,在調整中提升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戰略地位;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通過加快發展服務業,提升中國制造業和貨物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提升產品的核心價值和附加價值;可以降低能耗,可以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可以保障大量社會就業;服務貿易的發展可以適當縮減貿易順差,可以引進國內急需的先進技術,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
眾所周知,服務業是吸納就業的天然“蓄水池”。從優勢上看,服務業就業容量最大。據測算,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服務業是1000個。因此,服務業的發展對于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業又是激活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以美國為例,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勞動力在服務業就業的人數只占總數的50%,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達到了80%,就業的充分曾對保持美國消費的持續旺盛作出了重要貢獻。
下一步需要多措并舉,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快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
一是要將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戰略重點之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瓶頸在于服務業落后,今后要加強服務業的總體規劃和引導,促進現代服務業有序、健康、協調發展,適應新一輪以全球化為主要驅動力的服務業發展潮流,把實現服務業開放性跨越式升級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二是要實行稅費優惠扶持政策,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稅負過重是中國服務業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今后應逐步調整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范圍,改變服務業稅負過重的狀況,財政稅收政策的設計與實施適度向服務業傾斜,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服務業。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增強現代服務業發展后勁。在投資方向上,要逐步加大服務業的投入,通過投資方向的調整來改變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局面,使三大產業之間的格局變得更加合理。同時,要進一步放松行業管制、降低行業進入門檻,使每個服務行業都能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得到良性發展,從信貸、稅收、技術等方面對中小服務企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