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共同公債構想不會曇花一現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德國總理默克爾堅決要根除發行統一歐洲債券的構想,不但一直試圖封殺,過去一周還多次嚴詞反對,以確保這個構想毫無實現機會。 法國總統薩科齊一心想追趕上德國表現,而且要避免任何危及法…
法國總統薩科齊一心想追趕上德國表現,而且要避免任何危及法國信貸評級的威脅,目前也和默克爾一同討伐這一想法。
但是獲得歐元集團主席賈克和意大利經濟部長特雷蒙蒂支持的“歐元區公債(E—bond)”提議并不會就此絕跡,因為有其合理性。
“我確信我們最終會實行,因為這是顯而易見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法國經濟智庫Cercledes Economistes的總裁Jean—Herve Lorenzi稱,“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個不錯構想,但是當前不能實行。”
歐元區債務危機或許還要大幅惡化,才能讓德國接受這種程度的歐洲財政整合巨大變動。
數周以來,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直在向歐洲政府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即一國一國地逐一施以援助,提供高利率貸款,且與嚴苛的緊縮措施相掛鉤,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諸如希臘、愛爾蘭等”受援”國家面臨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危險:減薪、公共支出下降及加稅導致經濟停滯或是萎縮,進而導致財政收入減少,然后不得不進一步削減支出——這將是一個負債型通縮的惡性循環。
即便希臘和愛爾蘭嚴格按照歐盟/IMF計劃行事,最終也將落得經濟規模下滑卻要償還更多債務的下場。
小型歐元區二線國家及其銀行或仍無法進入信貸市場融資,如果歐洲央行收回緊急資金安排,它們可能被迫違約。而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太大而救不了”的國家,則有被拖下水的風險。
透過成立一個大型、流動性佳、規模堪比美國公債市場的歐元債券市場,賈克和特雷蒙蒂的計劃,有可能阻止攻擊個別歐元區成員國的投機炒作,并降低這些國家政府的借款成本。
若成立一個歐洲債券機構,則可以發行受到共同擔保的歐元區公債,以統一的低利率令成員國籌集到所需的部分借款。但各國必須在沒有歐盟擔保的情況下各自發行剩馀債券,并相應支付較高的市場利率。
法國經濟學家Jacques Delpla和德國經濟學家Jakobvon Weizsaecker在智庫Bruegel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相似的提議,建議歐盟國家將最多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60%的國家債務聚集在一起,作為高級“績優債”發行,該額度為歐盟條約設定的上限。
而剩馀的“級債”將由各成員國分別發行,附帶準許有序違約的條款。由一個獨立的穩定委員會根據對各國預算的審核,提出“績優債”的分配額度。
大多數歐元區國家的公共債務遠高于60%的限額,并且還在攀升。今年希臘的公共債務相對于GDP的比率將達到143%,意大利在118%左右,而比利時約為100%。愛爾蘭的銀行業債務已經公共債務水平推升至95%,而法國的公共債務水平也處在83%的高位。
德國擔心,“歐元區債券”將推高德國自己的借款成本,這等于是在補貼財政揮霍的國家,而目前德國的借款成本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德國還認為,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會削弱市場促使各國降低預算赤字的監督紀律效果。
不過這兩種擔心都不完全成立。歐洲初級交易商協會在2008年一份研究中認為,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將拉低所有參與國家的借款成本,當然也包括德國,因為這將提升歐元債市的規模和流動性。
而成員國在歐洲限額以外的舉債,將必須負擔更高利率,這一點應該能夠足夠刺激各國實施穩健財政政策。
若是發生更多、且更大規模的歐元區紓困案,或是欠了德國銀行業數十億債務的國家發生違約,屆時德國所要付出的代價必然慘重,更不用說歐洲危機惡化造成的更廣泛經濟損害,相比之下,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應該會是比較劃算的選擇。
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或實施相互信用擔保的主要法律障礙在于,主權國家對公共債務負責的原則,明載于歐盟條約的”不援助”條款之中。
目前不存在一個主權實體可以發行歐洲主權債券。不過卻有集體借款的法律先例。
歐盟執委會已經發行過以成員預算作為擔保的債券。歐洲投資銀行也有過類似的嘗試。總之,聰明的法律專家們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最大的政治挑戰則在于,誰有權分配各國的發行份額以及設置財政標準。
來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