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機制難成歐元區防火墻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整整一年前,規模高達7500億歐元的歐元區救助機制千呼萬喚始出來。歐盟當時曾樂觀地希望,該機制能阻斷歐債危機蔓延之火。然而時隔一年,希臘和愛爾蘭企圖“賴債”修改援助協議、希臘恐將退出…
整整一年前,規模高達7500億歐元的歐元區救助機制千呼萬喚始出來。歐盟當時曾樂觀地希望,該機制能阻斷歐債危機蔓延之火。然而時隔一年,希臘和愛爾蘭企圖“賴債”修改援助協議、希臘恐將退出歐元區的傳言甚囂塵上、葡萄牙“繳械”加入“受援俱樂部”……諸多事實證明,借新債償舊債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巨額救助機制非但沒能成為歐元區的債務防火墻,反而見證了成員國債務狀況日益惡化。
2010年5月10日,歐盟協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出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這是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救助機制。該機制由三部分資金組成,其中4400億歐元由歐元區國家根據相互間協議提供,600億歐元由歐盟從金融市場籌集,IMF提供2500億歐元。根據歐盟的設想,如再有成員國陷入債務泥潭,將可申請獲得資金支持,各國同時削減赤字并推行改革,雙管齊下,確保不再有其他成員國步希臘后塵,歐債危機從而可得到根本性解決。但事與愿違,歐元區成員國債務狀況非但沒有好轉,事態反而愈發嚴峻。
已接受援助的希臘和愛爾蘭希望修改援助協議。6日召開的歐元區成員國財長會承認,希臘無法像設想的那樣于2012年初重返資本市場融資,可能需要更多援助資金,或延長償債期限。愛爾蘭新聯合政府隨后表示,假如歐盟調整援助希臘計劃,那么愛爾蘭理應獲得同等待遇。這意味著歐盟為成員國量身制定的救助計劃沒能取得預期效果,高負債國不斷嘗試與債權國重新協商援助協議,債務風險可能被轉嫁至歐元區核心國家。
該救助機制也沒有能遏斷歐債危機蔓延之勢。葡萄牙2011年5月3日宣布,已與歐盟和IMF達成規模為780億歐元的救助協議。這是歐盟和IMF救助希臘和愛爾蘭后,第三次對成員國伸出援手。
另外,救助機制誕生以來,歐元區成員國債務負擔愈發沉重。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歐元區成員國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2009年的73%大幅躍升至85.1%。其中,債務形勢最嚴峻的便屬被救助國希臘,其債務占GDP比重由2009年的127.1%攀升至142.8%。另一受援國愛爾蘭的債務占比也由2009年受援前的82.9%升至96.2%。
研究該救助機制便可發現,該機制不可能解決高負債成員國債務問題。歐元區建立的原則之一是不可對成員國實施財政援助,歐債危機爆發后,這一原則遭到背棄。當成員國債務到期且財政無以為繼時,歐盟、IMF乃至歐洲央行以優惠貸款的形式為其提供流動性援助,推遲違約的發生,使市場相信這些國家仍具償債能力,從而令其融資成本下降。
實質上,這種借新債償舊債的形式非但無法改善成員國糟糕的債務狀況,反而使其債務負擔滾雪球般地增長。此外,該機制只有在援助資金源源不斷注入被救助國的情況下才能得以維系,一旦某成員國債務到期,且援助資金尚未到位,市場信心便會立刻崩盤,融資成本必將再度恐慌性飆升,最終,將是各國納稅人為高負債國債務埋單。
究其根本,歐元區建立了統一的貨幣聯盟,卻在財政政策上各行其道,這在歐元區建立之初便為危機埋下禍根。加入歐元區后,經濟較弱的成員國無法通過貨幣貶值促進出口,只能通過寬松財政政策促進經濟,一步步走到債臺高筑瀕臨破產的邊緣。
目前,棄用歐元可能引發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災難令歐元區難以承受。歐元區面臨的選擇只有向更緊密的財政聯盟邁進。各成員國須實行更加統一的財政政策,推行嚴格的經濟改革,整頓財政狀況。不過,這一變革的政策協調難度極大,需進行長期艱苦的調整。根治歐債危機絕非一日之功,更非是一項救助機制可能完成的使命。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0年5月10日,歐盟協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出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這是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救助機制。該機制由三部分資金組成,其中4400億歐元由歐元區國家根據相互間協議提供,600億歐元由歐盟從金融市場籌集,IMF提供2500億歐元。根據歐盟的設想,如再有成員國陷入債務泥潭,將可申請獲得資金支持,各國同時削減赤字并推行改革,雙管齊下,確保不再有其他成員國步希臘后塵,歐債危機從而可得到根本性解決。但事與愿違,歐元區成員國債務狀況非但沒有好轉,事態反而愈發嚴峻。
已接受援助的希臘和愛爾蘭希望修改援助協議。6日召開的歐元區成員國財長會承認,希臘無法像設想的那樣于2012年初重返資本市場融資,可能需要更多援助資金,或延長償債期限。愛爾蘭新聯合政府隨后表示,假如歐盟調整援助希臘計劃,那么愛爾蘭理應獲得同等待遇。這意味著歐盟為成員國量身制定的救助計劃沒能取得預期效果,高負債國不斷嘗試與債權國重新協商援助協議,債務風險可能被轉嫁至歐元區核心國家。
該救助機制也沒有能遏斷歐債危機蔓延之勢。葡萄牙2011年5月3日宣布,已與歐盟和IMF達成規模為780億歐元的救助協議。這是歐盟和IMF救助希臘和愛爾蘭后,第三次對成員國伸出援手。
另外,救助機制誕生以來,歐元區成員國債務負擔愈發沉重。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歐元區成員國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2009年的73%大幅躍升至85.1%。其中,債務形勢最嚴峻的便屬被救助國希臘,其債務占GDP比重由2009年的127.1%攀升至142.8%。另一受援國愛爾蘭的債務占比也由2009年受援前的82.9%升至96.2%。
研究該救助機制便可發現,該機制不可能解決高負債成員國債務問題。歐元區建立的原則之一是不可對成員國實施財政援助,歐債危機爆發后,這一原則遭到背棄。當成員國債務到期且財政無以為繼時,歐盟、IMF乃至歐洲央行以優惠貸款的形式為其提供流動性援助,推遲違約的發生,使市場相信這些國家仍具償債能力,從而令其融資成本下降。
實質上,這種借新債償舊債的形式非但無法改善成員國糟糕的債務狀況,反而使其債務負擔滾雪球般地增長。此外,該機制只有在援助資金源源不斷注入被救助國的情況下才能得以維系,一旦某成員國債務到期,且援助資金尚未到位,市場信心便會立刻崩盤,融資成本必將再度恐慌性飆升,最終,將是各國納稅人為高負債國債務埋單。
究其根本,歐元區建立了統一的貨幣聯盟,卻在財政政策上各行其道,這在歐元區建立之初便為危機埋下禍根。加入歐元區后,經濟較弱的成員國無法通過貨幣貶值促進出口,只能通過寬松財政政策促進經濟,一步步走到債臺高筑瀕臨破產的邊緣。
目前,棄用歐元可能引發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災難令歐元區難以承受。歐元區面臨的選擇只有向更緊密的財政聯盟邁進。各成員國須實行更加統一的財政政策,推行嚴格的經濟改革,整頓財政狀況。不過,這一變革的政策協調難度極大,需進行長期艱苦的調整。根治歐債危機絕非一日之功,更非是一項救助機制可能完成的使命。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