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寬政策模式的三大缺陷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不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模式有三個缺陷,它們繼續表現在危機后的量化寬松政策中。第一,這個政策沒有包括金融現象。事實上,無論是弗里德曼還是凱恩斯,都沒有考慮到銀行等金融中介和他們創造…
不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模式有三個缺陷,它們繼續表現在危機后的量化寬松政策中。
第一,這個政策沒有包括金融現象。事實上,無論是弗里德曼還是凱恩斯,都沒有考慮到銀行等金融中介和他們創造的信用在貨幣理論中的作用。量化理論假設只有國家才能創造貨幣,實際上銀行和金融機構也不斷創造出大量的信用。1981年到2006年,美國私人金融機構持有的信用市場資產增加了32.2萬億美元,增長了744%。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在聯儲存放的存款)下降了65億美元,在2006年,它們的總數是187億美元。
由于大量金融資產的存在,金融業形成了與經濟相對獨立的部門,金融運作有自己的周期,金融周期同貨幣政策的聯系實際上比宏觀經濟更密切。但是,在貨幣政策中卻沒有金融周期的地位。金融周期同銀行的系統性風險(金融危機)關系更為密切,貨幣政策只是在金融系統出現風險之后才成為救援的工具。金融周期頻率低于經濟周期,如果金融周期的緊縮同經濟蕭條同時出現,經濟蕭條會變得特別嚴重,但聯儲只是到這次金融危機之后,才開始試驗性地使用改變持有資產的配置結構來影響社會金融資產價格。金融周期是通過信用和資產價格來衡量的,而聯儲的貨幣政策采用的指標是通脹和失業率。由于沒有將金融現象結合在政策手段里,在金融危機前,盡管意識到房貸市場中的泡沫現象,聯儲卻因為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而束手無策。
第二,這個政策沒有考慮國際貨幣運動的信息反饋。宏觀經濟學這門學科是1929年經濟危機后出現的,它基本上把一個經濟體封閉起來研究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國際間貨幣流動產生的反饋對本國經濟的影響,譬如危機前從歐洲流入美國的大量美元,以及國外央行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同美國貨幣政策的相互作用等,經濟學理論缺乏實證研究和可信的模式,雖然這些現象對美元的價格和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在經驗上有顯而易見的影響。
各國央行都是公開表示,貨幣政策是為本國利益服務的,至于會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帶來什么影響,那不是央行考慮的范圍。這里面有兩個原因:首先,這是政府或議會賦予他們的使命;其次,由于對國際金融的互動關系缺乏理解,只有基于本國情況的政策和模式才可靠可信。
忽視其他國家的貨幣運動對本國貨幣政策的反饋,對美聯儲尤其不利。一方面,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仰賴美元的國際信譽。美聯儲用來購買近4萬億美元的債務資產,是美聯儲的計算機創造出的電子符號。它們的質押,是美元代表的政府信用。
另一方面,量化寬松政策是一種試驗,它沒有傳統的直接管理利率和匯率的貨幣政策有效。弗里德曼曾經說過,匯率能改變所有商品和勞動的價格,通過匯率來戰勝通縮比其他方法要簡單。因此,在美元的信用和美元的匯率之間尋找平衡,是量化寬松政策成功的要素。要保持適度的均衡,需要國際貨幣市場的信息反饋。
被動地接受國際信息反饋會弱化量化寬松政策的效果。譬如,“前瞻指引”是美聯儲在零利率情況下進行的一項政策實驗。所謂“前瞻指引”,并不是說央行政策透明化,而是說,央行承諾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一定的利率,從而減少投資的風險成本。降低利率可以促進投資和消費,但投資者和消費者同時也會顧慮到因為利率降低和經濟復蘇,通脹會增加,利率會隨之升高。如果央行承諾不提高利率,那么,投資者和消費者會提高信心,社會的總需求會增加。但是,因為聯儲沒有政策工具可以管理人們對美元匯率的預期,所以,美元價值變化的不確定性會從另一個方面影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抵消“前瞻指引”的效果。
國際信貸沒有質押物,大部分跨境信貸沒有擔保,因此,國際流動性對各種風險的反應特別敏感。這種敏感性對貨幣政策會產生難以預料的放大機制,也會對金融周期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為聯儲的政策對國際間貨幣流動沒有衡量指標,等國際貨幣流動造成的后果反映到所能觀察到的通脹率和失業率指標的時候,可能已經因為滯后間隔而對經濟造成了損害。
第三,這個政策過高地估計了貨幣政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認為只要貨幣供應充沛,經濟就能正常發展,這是貨幣主義的一個認識誤區。這種論斷的前提是經濟體系高度有效,能夠及時充分地吸收可以使用的社會資本。量化寬松政策依據的就是這樣的前提。事實上,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貨幣,它有更深的社會和經濟根源。
資本經濟的前提是逐利。如果金融運作的回報高于投資實體經濟,貨幣和信用會流向金融市場。如果減去風險成本,投資回報等于或低于將錢放在銀行,錢就會駐留在銀行。如果利率可能上漲,人們就不愿意借錢。如果貨幣會升值,人們就不愿意花錢。量化寬松政策本身就建筑在債務和信用上。它帶來的不確定性要高于傳統的依靠利率的貨幣政策。
美聯儲認為在低通脹與高就業之間有一種相關性。這種關系可以用菲利普曲線來描繪。阿倫·菲利普指出,高就業會導致高工資(從而高通脹),不過,他從來沒有論證過較高的通脹率會導致較高的就業率。歐文·費歇爾指出通縮會使得企業不愿意雇人,不過,他沒有說通脹會鼓勵企業雇人。聯儲將通脹率同就業率直接掛鉤,將失業率低于6.5%作為取消零利率的前提,并沒有充分的理論根據。這個政策假設資本越便宜,企業雇人的積極性就越高。事實上,企業只有在雇人能夠增加盈利的條件下才會雇人,資本便宜只是條件之一而已。盡管危機以來美國的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企業由于節省開支和提高生產率,創造了盈利1.6萬億的歷史紀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量寬是美國正常貨幣政策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