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數量政策宜嚴厲“雙控”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經典貨幣主義學說主要有兩個支點:一個是貨幣中性,一個是貨幣流通速度穩定。對于這兩個支點,我們需要進一步衍生與修正,畢竟世界是復雜的。 貨幣中性有一個時間的定語,即貨幣在中長期時間…
經典貨幣主義學說主要有兩個支點:一個是貨幣中性,一個是貨幣流通速度穩定。對于這兩個支點,我們需要進一步衍生與修正,畢竟世界是復雜的。
貨幣中性有一個時間的定語,即貨幣在中長期時間里是中性的,比如10年一次的經濟周期,或時間更長的經濟周期,如果貨幣供給超過實際經濟交易需求,最終將以物價水平全面上漲而體現出來,正所謂“貨幣終究是水”則源于此。然而,貨幣在短期內是非中性的,否則,當今全球的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們將會犯“集體性錯誤”,因為他們為了刺激經濟快速復蘇,都在實行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或者超常規地增加信貸規模。
貨幣流通速度穩定也需要加上一個定語。在經濟資源徹底貨幣化,社會保障制度健全,金融體系完備,宏觀經濟運行均衡的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速度是基本穩定的。但是,在經濟正處于轉軌之中的國家,土地、礦產等資源沒有完全貨幣化,或貨幣化程度較低,金融產品市場薄弱和社會保障制度缺陷使居民只有配置貨幣來預備未來養老金和家庭金融資產,貨幣流通速度內生地具有下降趨勢。而且,宏觀經濟冷熱與否,對貨幣流通速度的趨勢線產生短暫沖擊。比如,中國從1985年至2009年,貨幣流通速度從1.73下降至0.56,這是一個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中,也有波動,例如在2003年至2008年的經濟上行期間,貨幣流通速度從0.61小幅上升至0.66,而在2008年至2009年的經濟下行期,貨幣流通速度從0.66小幅滑落至0.56。
對于中國而言,貨幣流通速度整體下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貨幣流通速度下滑可以沉淀央行超額發行的貨幣。然而,透過長期統計數據看,貨幣流通速度總體下降并沒有完全緊鎖住超量貨幣發行。我們依據貨幣數量方程來計算超量貨幣:貨幣增速加上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再減去通貨膨脹率和實際GDP增長率即可得到一個余值;然后將每年的余值乘當年貨幣存量;最后累加的數值即是當前的貨幣存量中超量發行額。結果表明,中國在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間,貨幣超發12.5萬億元,約占當前貨幣總量的17.3%,約為目前年度GDP總量的三分之一,相當于正常年份兩年的新增信貸規模。在超發的貨幣量中,約36%為國際熱錢流入而引起的貨幣增發。這就是中國通貨膨脹壓力的貨幣根源,過多貨幣追逐商品的壓力時刻懸在我們頭上。
而且,超量貨幣正在推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使得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正在由今年上半年的結構型通貨膨脹向“雙型”通貨膨脹遷移——結構型通貨膨脹和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共融共生。各類商品或資產被游資輪番炒作是貨幣超發及分布失衡的扭曲表現,原材料價格上漲是貨幣超發的典型表現,而全面“水(貨幣)漲船(商品)高”是最終表現。此外,宏觀經濟持續走好可能使2011年的貨幣流通速度出現略微反彈,對通貨膨脹推波助瀾。
為降低超發貨幣對未來通貨膨脹的沖擊,貨幣數量政策宜嚴厲“雙控”。
一手是,繼續嚴厲控制信貸規模,適度壓縮明年信貸規模,核定2011年新增信貸規模5萬億-6萬億的水平即可。在正常年份,如2006年-2007年,年度5萬億左右的新增信貸規模就可以將中國投資增速拉高至26%的水平,將通貨膨脹推升至兩位數。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依然較好,企業信貸投資需求依然較為旺盛,據一些商業銀行內部評估,截至11月末,今年全年的7.5萬億人民幣新增信貸規模將可能被突破,而且,2011年儲備項目的企業信貸需求是商業銀行計劃信貸規模的150%。由此可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壓力是多么大。
另一手是,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入,既要“深挖池子高筑壩”,作好法定準備金提高至30%的心理準備,嚴格外匯綜合頭寸管理;又要“開渠引水”,大幅放松強制結售匯制度,擴大資本項目對外流出的自由度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楊濤:終結貨幣亂局的希望 下一篇:價格干預,最終要依賴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