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流動性或是中國經濟轉型之需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周一(6月24日)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大幅回落,但仍然處于歷史高位。對于市場資金的緊張,央行并沒有出手相救,而是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防范風險。專家分析,市場資金緊張主要原因是恐…
周一(6月24日)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大幅回落,但仍然處于歷史高位。對于市場資金的緊張,央行并沒有出手相救,而是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防范風險。
專家分析,市場資金緊張主要原因是恐慌情緒和央行沒有放松政策所致;資金緊張會持續到7月中下旬,配套的緊縮措施可能會繼續出臺。
“收緊流動性不是短期措施,至少是中期措施,而且是監管層有意為之,為了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采取的主動行為。”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盤活存量不只是針對金融體系,更是針對實體經濟,擠出泡沫領域和低效率行業所占據的資金,讓資金流到受鼓勵、有效率的行業。
資金緊張源于恐慌和央行不救
6月20日,銀行間市場隔夜同業拆放利率瘋漲到13.4440,7天資金利率也超過了11%,創下歷史高位。市場處于極度恐慌當中,由此傳出央行向工行投放500億元低利率資金和中行資金違約的消息,還有消息稱央行在當天下午投放了4000億元緩解流動性緊張。不過這一切都被辟謠了。
24日,銀行間市場短期資金利率連續第二天大幅回落。隔夜同業拆放利率大降200.30個基點至6.4890,7天利率降了123.20個基點至7.3110。質押式回購利率方面,隔夜利率大跌了224個基點至6.6500,不過7天利率暴漲了206.6個基點至7.5660.
對于近期資金面的緊張,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對本報記者分析,主要是個別銀行資金違約事件持續發酵,市場恐慌所致。在他看來,資金緊張程度沒有利率飚漲那么嚴重,而是沒錢的銀行為了融入資金抬高資金價格,有錢的銀行擔心融出資金自己缺錢,不愿意也不敢拆出資金。“而在市場呼吁降準的時候,預期落空,恐慌持續發酵。”
石磊則認為,市場流動性緊張主要原因是央行不救的態度,監管層愿意看到市場緊張,有意為之的。“中國經濟要主動收緊,要砸出一個坑來,不只是央行這么做,其他監管部門也在收縮。”
對于央行的“鐵血”,趙慶明表示,作為最后貸款人,當市場出現流動性枯竭的時候,利率飚得那么高,央行應該要貸款緩解這個問題。但一些銀行違規操作,左手倒右手,由表內到表外的情況,央行出手相救的話就會縱容,起不到懲戒的作用。他認為,從銀行體系存在的問題來看,確實應該懲戒一下。
央行警示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
24日,央行公布了一周前下發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其中明確表示,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于合理水平,但由于金融市場變化因素較多,且臨近半年末重要時點,客觀上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行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半年末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商業銀行應針對稅收集中入庫和法定準備金繳存等多種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提前安排足夠頭寸,保持充足的備付率水平,保證正常支付結算;按宏觀審慎要求對資產進行合理配置,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在市場流動性出現波動時及時調整資產結構;充分估計同業存款波動幅度,有效控制期限錯配風險。
確實有業內人士認為,近期流動性緊張跟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和資產結構、期限錯配不無關系。民族證券固定收益部研究員尹小兵多次對本報記者表示,央行收緊流動性是為了控制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和社會融資規模。
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被要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有交易員表示,上周五資金利率回落是因為大行開始融出資金,使得拆借市場有所穩定。
石磊分析,這是從央行角度談流動性,央行的措施對流動性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但這次明顯不是央行一家在收緊,不能理解為短期措施。“三季度收緊的力度非常大,信用風險也在加大,監管層有意要把三季度經濟降下來,看有什么樣的風險,才能對后面有所交代。”
央行在上述函中還提出,各金融機構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注重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避免存款“沖時點”等行為,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
擠掉實體中的泡沫和無效行業在日前的二季度貨幣政策例會公報中,央行也表示,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扎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范。
越來越多的經濟界人士呼吁央行挺住壓力,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不放松,否則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將功虧一簣。
“確實應該盤活部分存量,由在金融機構空轉到在實體經濟實轉。今年年初以來,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非常多,但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景氣的,錢去哪里了?考慮到貨幣超發和空轉,銀行倒手資金和影子銀行的情況,就不應該再放松了。”趙慶明認為,這不是央行再放水的問題,而是錢去哪里的問題。如果再投放流動性的話,會導致流動性泛濫,跟轉方式、調結構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社會融資規模已經很大,再投放貨幣,通脹壓力會很大。
“不是推工具的問題,要推工具早就推了。一定是沖著實體經濟來的,要讓實體經濟缺錢,把原先占用大量資金的行業擠破。”石磊認為,市場之前關于“激活存量”的理解都太直接了,這應該不是工具的問題,不是證券資產化等問題。而是把原來不鼓勵的行業和占用資源、但低效率的行業擠死,資金就會流到鼓勵的、有希望的行業,這就是不破不立。“一定要讓占用大量資金的行業出事,然后才能盤活存量。比如泡沫房地產(行情專區)行業,很多效益不好、主要靠借貸為生的高負債行業。”
石磊表示,這輪收縮決策層是主動的,決心和力度都很大。“因為領導換屆,為了讓后面的工作好做,一定要擠掉泡沫。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讓經濟降下去,把問題暴露出來,未來的風險才會降下來,經濟才有再起來的可能。”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錢荒”背后折射出的政策意向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