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樓市五大懸念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雖然地產仍是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但今年兩會上關于地產的提案、議案卻出現明顯的減少態勢。從年初佛山新政一日游、蕪湖新政三日游到上海舊政新解七日游,地方蠢蠢欲動的心態表露無遺,中央對…
雖然地產仍是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但今年兩會上關于地產的提案、議案卻出現明顯的減少態勢。從年初佛山新政“一日游”、蕪湖新政“三日游”到上海“舊政新解”“七日游”,地方蠢蠢欲動的心態表露無遺,中央對這些政策松綁舉動的叫停,則將堅持調控不動搖的態度明確傳達。
正是基于對中央態度的認識,開發商們在此次兩會上表現“保守”,雖然也有部分對調控不滿的情緒表達,但前提仍是支持樓市調控的表態。
事實上,歷經數次調控,從今年中央與地產有關的各部委在兩會期間的一些表態看來,主管部門對房地產調控還是積累了一些經驗,業界過去幾年的一些呼聲也得到重視。住建部與發改委關于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表態,正是業界過去幾年來一直呼吁的,也是解決短期調控時常引發市場價格快速反彈等問題的根本辦法。
此外,保障房制度的建設在經過去年的“大躍進”后,今年也步入理性發展的階段,但仍有一些關鍵問題有待解決。當然,對于嚴厲的限購政策何時取消,則是業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從目前的情況看,顯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對開發商們來說,兩會雖是獲取政策動向的最佳時機,但今年兩會透露出的關于地產政策動向的信息十分有限,且基本沒有利好,失望而歸已成最大可能。
樓市調控長效機制何時建立?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2012年房地產市場調控時明確指出,將進一步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促進房價合理回歸。
業界從中嗅到了中央對2012年樓市調控將繼續從嚴的政策信號。
始于2011年的系列房地產調控措施,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史上最嚴厲調控政策”。
以“房價合理回歸”為目的的調控政策,涉及土地、信貸、稅收、供給、需求等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限購、限貸為首的系列措施,牢牢鉗住了各地樓市的投資、投機需求。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政策調控的威力已經顯現。截至2012年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環比價格全部“止漲”。其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8個,持平的城市有22個。而與去年1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15個,比去年12月份增加了6個,同比漲幅回落的城市則達到50個。
而樓市中的投資投機需求更是全面得到遏制。
以北京為例,北京中原的統計顯示,限購令頒布之前,北京樓市的投資比例達到了20%~30%,通州等區域市場甚至最高超過了40%。“但是限購一年以來,北京樓市的本地需求占九成,首套房比例達到了90%以上。市場在限購的影響下回歸自住,投資和投機需求基本絕跡。”
然而,調控過程中,地方政府卻顯得蠢蠢欲動。據統計,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約有18個城市出臺了樓市“微調”政策,涉及限購變化、土地出讓、普通住宅標準、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其中,蕪湖、成都、上海等明顯為限購“松綁”的政策措施均被住建部緊急叫停。
實際上,由房地產調控所引發的“計劃還是市場”爭論,讓業界頗多微詞。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3月7日列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說,住房建設“光市場和光政府都不行”,需要兩條腿走路,住建部在房地產方面正考慮一個長遠的、宏觀的政策設計。
“對于房地產對于相關行業的帶動、相關的就業的帶動,是不可否認的。與此同時,我國整體經濟的調整和轉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是靠開發商、靠房地產行業去完成的。”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表示。
其實從各地對此的解讀來判斷,限購僅僅是一個臨時性政策,只是執行時間長短的問題。而一旦限購政策退出之后,采用何種方式避免樓市的大起大落、維持平穩發展,成為了各方最為關心的問題。
“中央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態度非常明確,而在堅持現行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發改委也正在研究建立房地產宏觀調控的長效機制。”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為了促進房地產價格合理回歸,發改委將抓緊研究促進房地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張平指出,長效機制可能包括的內容有,努力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給能力,特別是增加中小戶型、中低價位住房的供給,堅決抓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促進房地產業能夠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如果限購政策真的取消,房價肯定會反彈。”國務院參事室特約評論員姚景源直言,對房地產這個行業還是要形成長效機制,還是要用經濟的辦法,比如稅收政策中的房產稅,能夠讓房產在持有環節加大成本,讓進到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和投機等炒房子的資金無錢可賺。另外,房產稅也可以給地方政府一個穩定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