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外需減弱
來源:人民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歐債危機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新階段歐債危機由公共部門向私人部門蔓延,是危機繼續深化的標志歐債危機在延緩世界經濟復蘇勢頭的同時,正在減緩世界經濟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2…
歐債危機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新階段
歐債危機由公共部門向私人部門蔓延,是危機繼續深化的標志
歐債危機在延緩世界經濟復蘇勢頭的同時,正在減緩世界經濟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較去年6月份的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表示,歐債危機極大地沖擊了歐洲主權債務信用。目前,希臘、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等國的主權債務占其GDP的比重越來越高,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歐債危機迅速沖擊了歐洲金融部門。來自國際清算銀行的相關數據顯示,總部設在歐元區的銀行對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希臘的整體風險敞口呈現擴大化趨勢。
受歐債危機影響,目前歐洲就業、出口、消費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抑制。國際評級機構普遍把歐洲今年經濟增長預期調低到1%以下,高盛將今年歐元區經濟預期由此前的增長0.1%下調至下降0.8%。張曉晶說,歐債危機導致的國債貶值,使深陷其中的歐洲銀行的資產質量大幅下降。由于政府與銀行的緊密聯系,二者的融資成本呈現出顯著的正向關聯,這為財政危機向銀行業的擴散埋下隱患。
歐洲主權債務的信用危機,已經傳導到市場。財政惡化,使政府的融資需求提高,進而對私人部門產生“擠出效應”,抑制民間投資,減緩經濟增長。危機國企業的信用評級受到拖累,使融資成本提高,實體經濟受損。張曉晶說:“目前,歐債危機正由公共部門向私人部門蔓延,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繼續深化的標志。歐債危機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框架缺陷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的一次總爆發,是國際金融危機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歐債務危機集中大面積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歐元劇烈波動是主權債務危機的誘因。其次是,歐元區雖有統一的央行與貨幣政策,但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這種制度架構上的先天不足為歐債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體制上的種子。另外,歐盟在危機時刻對物價水平穩定性的追求使經濟增長乏力。對物價水平穩定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歐元區的消費與投資,給經濟復蘇造成不利影響。歐洲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市場缺乏靈活性,以及過度慷慨的福利制度,都抑制了歐元區競爭力的提升,導致了長期的、結構性的低增長和高失業。
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在顯現
貿易順差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明顯
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陳厚義表示,歐債危機作為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式,已經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是我國貿易順差的減少。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表明,2011年貿易順差從2010年的1830億美元縮小到1551.4億美元。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去年1至11月,我國貿易順差1384億美元,收窄18.2%。11月份當月貿易順差145.2億美元,收窄34.9%。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
其次,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歐元對人民幣的貶值趨勢。歐元對人民幣的貶值削弱了中國出口歐洲產品的競爭力。去年以來,人民幣兌歐元已累計升值15%。張曉晶說,研究顯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這一匯率因素就會使我國對歐出口減少約10%。
人民幣對歐元和美元的升值,提高了我國出口成本。今年的第一個交易日,1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年就創出新高,引起了市場對人民幣在新年進一步升值的預期。央行網站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定在6.3001元,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放棄盯住美元政策、轉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以來的最高點。
再次,國際金融危機將影響中國經濟增速。陳厚義說,歐債危機通過減弱中國外需,削弱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來降低中國的經濟增速。目前,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和重要的投資來源地,我國對歐出口約占出口總量的20%。歐盟各國在歐債危機后紛紛采取的財政緊縮政策,在影響歐洲經濟增長前景的同時,也將對中國的出口商品需求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專家表示,歐債危機短期內雖有轉機,但其根源在于產業結構、財政結構、貨幣結構以及金融系統的復合危機,這些問題無法在短期內根本解決。
“外需雖然低迷,但也不必過于悲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樊綱認為,要在動蕩的世界經濟中看到積極因素,美國自我修復能力比較強,歐洲也不會出現負增長,只要兩大經濟體沒有出現真正的衰退,我國出口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穩定外需,需要依托有利因素積極應對
保持外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擴大外向型企業競爭力
當前,穩定外需面臨諸多新的挑戰,需要沉著應對。
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在削弱外部需求的同時,也使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一些針對我國的出口產品反傾銷、反補貼案件明顯增多。去年,我國出口產品遭遇貿易救濟調查67起,其中發達國家26起,發展中國家41起,美國對我國發起337調查16起。新貿易壁壘涵蓋技術標準、環境法規、知識產權和勞工標準等多個方面,影響程度深,規避難度大,對我國傳統優勢出口產業的發展形成較大威脅。
從國內看,企業的匯率壓力加大。2010年6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超過7.5%,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升值,同時韓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貨幣對美元競相貶值,這就削弱了我國商品的出口價格競爭優勢,也增加了國際貿易的匯率風險。另外,融資難、貸款貴等問題很突出。特別中小企業,作為出口的主力軍,面臨資金壓力更大。
穩定外需,需要依托有利因素積極應對。
首先,要保持外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今年要研究出臺新的促進措施,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出口退稅政策基本穩定,完善退稅機制,加快退稅進度;穩定加工貿易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轉移;采取針對性措施,鞏固美歐日等傳統市場,深度開拓新興市場。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進口工作。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拓寬進口渠道,增加能源原材料、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消費品進口。舉辦進口商品展,組織境外貿易促進活動。落實對最不發達國家進口商品免關稅承諾,繼續敦促美歐放寬對我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
另外,還要提高外向型企業競爭力。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形成了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三大經營主體聯動發展、各有側重的格局。去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0212.8億美元,增長36%,高出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體增速13.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本土企業控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和開拓市場能力提升,也顯示中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戰略已取得成效,外向型企業競爭力明顯。
“2011年,外貿在質量效益轉型升級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總體來看,在外部市場不景氣、需求萎縮、人民幣升值和管理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外貿維持22%的增長很不容易。”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說,外貿質量和效益出現了新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出口售價顯著提高,出口價格增長拉動效應增強。
展望2012年,專家表示,明年外貿出口仍然可以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出口型企業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進一步清除外貿企業轉型面臨的制度障礙,也需要在融資、稅收等政策上適當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