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亮:QE3的糾結 美聯儲的困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美聯儲在8月9日的議息會議上宣布維持利率不變至少到2013年中,折射出美聯儲對經濟持續低迷兩年的判斷,但此次議息會議并沒有提及與QE3相關的信息。筆者認為,釋放積極信號,選擇靜觀其變是美…
美聯儲在8月9日的議息會議上宣布維持利率不變至少到2013年中,折射出美聯儲對經濟持續低迷兩年的判斷,但此次議息會議并沒有提及與QE3相關的信息。筆者認為,釋放積極信號,選擇靜觀其變是美聯儲的明智之舉。面對經濟二次探底風險增加,美聯儲有必要承諾低利率政策,以釋放積極信號鼓勵市場信心。
當前,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正在增加。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就表明了其對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及經濟復蘇前景的擔憂。此次美國債務上限上調后,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十年削減1萬億美元的政府支出削減計劃,但這個計劃與美國政府目前的赤字增長速度顯然極不相稱,很難保證財政收支實現長期平衡。這又加劇了市場對未來美債危機鬧劇再次上演的預期。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方擔心,如果巨額財政赤字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美國政府就不會擁有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能力。因此,目前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解決方案很可能將短期陣痛演變為長期衰退。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滯脹風險增加。美國7月的失業率為9.1%,仍處高位,PMI也遠低于市場此前的預期,這當然加劇了市場對經濟二次探底的預期。另一方面,通脹壓力也在開始加大,美國核心CPI自2010年11月開始連續走高,到今年6月美國核心CPI漲幅已攀升至1.6%。
與此同時,歐債危機在向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擴散,鑒于跨大西洋經濟關系在美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重要性,一旦歐債危機演化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復蘇進程必然承受嚴重的負面沖擊。
面對如此糟糕的情形,奧巴馬政府卻表現得束手無策。規模龐大的財政赤字使得政府無法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債務上限上調后,伴隨而來的政府支出削減又將造成“被動的財政緊縮效應”。財政政策被捆住手腳后,由貨幣政策擔當起了刺激經濟的主要責任。可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接近零利率,基本不存在下調空間,市場對美聯儲推出QE3的預期陡增。然而,筆者認為,正因為量化寬松是為數不多的可供美聯儲選擇的加碼政策,美聯儲在其決策上不得不慎之又慎。
首先,量化寬松刺激經濟的有效性正在受到廣泛質疑。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聯儲推出的量化寬松政策,的確對挽救美國金融體系和保障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美聯儲的兩輪量化寬松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卻十分有限,雖然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有了改善,但信貸規模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失業率也居高不下。筆者認為,次貸危機帶來的房地產價格大幅縮水使得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受到嚴重沖擊,大量消費者和投資者背負了巨額長期債務,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大幅增加。而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等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短期的刺激政策難以扭轉私人部門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實際上,危機后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投資者信息指數一直處于遠低于危機前的較低水平,7月,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3.7,遠低于次貸危機前90左右的平均水平。
其次,量化寬松的副作用早已顯現,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壓力開始抬頭。從2010年12月至今年6月,美國CPI和PCE連續走高。6月,CPI漲幅攀升至3.6%;而PCE已攀升至1.6%,距離美國的隱含通脹率已不遠。在此背景下,如果美聯儲現在推出QE3,很可能使通脹情形惡化,產生比前兩輪量化寬松政策更大的副作用。站在美聯儲的角度,通貨膨脹率顯然是主要的參照指標之一。如果經濟復蘇乏力并不是由貨幣因素造成的,那么進一步的量化寬松只會使通脹加劇,而對推動經濟復蘇作用甚微。
最后,現在推出QE3,將會進一步壓縮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選擇空間。面對美國經濟的內憂外困,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宏觀調控能力已經受到了嚴重束縛。鑒于美國債務危機風險猶存,而歐洲債務危機也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為未來的政策選擇留有一定余地,無論如何都是美聯儲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
由于私人部門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短期內難以逆轉,美國的經濟復蘇注定將經歷一段艱難的歷程,在此期間,保持寬松的貨幣環境,不斷釋放積極信號,有利于保持私人部門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同時,美國經濟復蘇進程也注定將布滿荊棘。巨額的財政赤字仍在降低政府信譽,侵蝕美國的儲蓄和投資,并開始損害到美元的信譽及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凡此種種,美聯儲不能不為應對潛在的經濟風險而預留些政策余地。
來源:上海證券報
當前,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正在增加。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就表明了其對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及經濟復蘇前景的擔憂。此次美國債務上限上調后,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十年削減1萬億美元的政府支出削減計劃,但這個計劃與美國政府目前的赤字增長速度顯然極不相稱,很難保證財政收支實現長期平衡。這又加劇了市場對未來美債危機鬧劇再次上演的預期。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方擔心,如果巨額財政赤字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美國政府就不會擁有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能力。因此,目前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解決方案很可能將短期陣痛演變為長期衰退。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滯脹風險增加。美國7月的失業率為9.1%,仍處高位,PMI也遠低于市場此前的預期,這當然加劇了市場對經濟二次探底的預期。另一方面,通脹壓力也在開始加大,美國核心CPI自2010年11月開始連續走高,到今年6月美國核心CPI漲幅已攀升至1.6%。
與此同時,歐債危機在向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擴散,鑒于跨大西洋經濟關系在美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重要性,一旦歐債危機演化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復蘇進程必然承受嚴重的負面沖擊。
面對如此糟糕的情形,奧巴馬政府卻表現得束手無策。規模龐大的財政赤字使得政府無法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債務上限上調后,伴隨而來的政府支出削減又將造成“被動的財政緊縮效應”。財政政策被捆住手腳后,由貨幣政策擔當起了刺激經濟的主要責任。可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接近零利率,基本不存在下調空間,市場對美聯儲推出QE3的預期陡增。然而,筆者認為,正因為量化寬松是為數不多的可供美聯儲選擇的加碼政策,美聯儲在其決策上不得不慎之又慎。
首先,量化寬松刺激經濟的有效性正在受到廣泛質疑。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聯儲推出的量化寬松政策,的確對挽救美國金融體系和保障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美聯儲的兩輪量化寬松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卻十分有限,雖然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有了改善,但信貸規模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失業率也居高不下。筆者認為,次貸危機帶來的房地產價格大幅縮水使得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受到嚴重沖擊,大量消費者和投資者背負了巨額長期債務,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大幅增加。而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等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短期的刺激政策難以扭轉私人部門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實際上,危機后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投資者信息指數一直處于遠低于危機前的較低水平,7月,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3.7,遠低于次貸危機前90左右的平均水平。
其次,量化寬松的副作用早已顯現,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壓力開始抬頭。從2010年12月至今年6月,美國CPI和PCE連續走高。6月,CPI漲幅攀升至3.6%;而PCE已攀升至1.6%,距離美國的隱含通脹率已不遠。在此背景下,如果美聯儲現在推出QE3,很可能使通脹情形惡化,產生比前兩輪量化寬松政策更大的副作用。站在美聯儲的角度,通貨膨脹率顯然是主要的參照指標之一。如果經濟復蘇乏力并不是由貨幣因素造成的,那么進一步的量化寬松只會使通脹加劇,而對推動經濟復蘇作用甚微。
最后,現在推出QE3,將會進一步壓縮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選擇空間。面對美國經濟的內憂外困,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宏觀調控能力已經受到了嚴重束縛。鑒于美國債務危機風險猶存,而歐洲債務危機也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為未來的政策選擇留有一定余地,無論如何都是美聯儲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
由于私人部門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短期內難以逆轉,美國的經濟復蘇注定將經歷一段艱難的歷程,在此期間,保持寬松的貨幣環境,不斷釋放積極信號,有利于保持私人部門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同時,美國經濟復蘇進程也注定將布滿荊棘。巨額的財政赤字仍在降低政府信譽,侵蝕美國的儲蓄和投資,并開始損害到美元的信譽及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凡此種種,美聯儲不能不為應對潛在的經濟風險而預留些政策余地。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都誰在拋售美債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