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為何不改量化寬松初衷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本次美聯儲議息會議了無新意,伯南克依然故我的態度表明,美聯儲有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美聯儲在“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時機、手段、順序以及策略上都有相當謹慎的考慮,絕不會貿然行事。更重…
本次美聯儲議息會議了無新意,伯南克依然故我的態度表明,美聯儲有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美聯儲在“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時機、手段、順序以及策略上都有相當謹慎的考慮,絕不會貿然行事。更重要的是美元政策與美元戰略息息相關,美國的貨幣政策是危機的平衡器,美國要利用其全球貨幣政策的主導權獲取最大的利益,“不退出”有四個重大的理由:
第一,從退出的策略和順序看,“量化寬松”有先有后。事實上,所謂“量化寬松”包括降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水平、創新流動性管理手段、啟動“國債和抵押擔保證券(MBS)”購買計劃等等。這些措施使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由2007年6月的8993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4月初的26529億美元,是危機前的2.95倍。美聯儲可能通過逆回購協議和在美聯儲的定期存款來回收市場上的流動性,并出售美聯儲持有的部分抵押擔保證券、機構債券和國債,進而壓縮資產負債規模。美聯儲的退出路線圖首先是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數量型工具,恢復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使其回到正常水平,再提高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因此是先數量型工具,后價格型工具。
第二,從退出的工具和手段看,伯南克曾經信誓旦旦的表示,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膨脹不會導致通脹上升,美聯儲有撤出刺激措施的工具,有能力回收流動性,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從去年伯南克提出的寬松政策退出機制的五大手段來看,包括提高超額準備金利率、進行逆回購協議、在公開市場出售持有國債和證券、財政部發行短期票據回籠資金再存入美聯儲、將部分超額準備金轉換成定期存款再存入美聯儲等,都面臨著實施的約束。比如為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就有缺陷,那就是美聯儲需要為此付出高昂的資金成本,如果按照7500億美元的超額準備金額度估算,其利率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總的利息支付就會增加75億美元。
第三,美國國債成為美聯儲政策退出的最大羈絆。在預算危機不斷拉警報的當下,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買家的美聯儲,若貿然抽回流動性,美國國債收益率將出現大漲,這將加重消費者、企業及聯邦政府的債務負擔,并使美國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美聯儲怎敢輕舉妄動。當前,美國國債似乎也并不再像前些時候那么吃香,如果美聯儲不再作為最大買家,那么價值4萬億美元的國債融資市場將受到極大的沖擊。
最后,美國政府開始啟動新一輪的債務削減計劃。美國貨幣政策立場與全球對立是由其貨幣政策的極端“利己主義”和“單邊主義”決定的。美聯儲向來把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利益平衡和危機治理的有力工具。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本質就是債務貨幣化。美聯儲用“天量”的國債購買計劃和美元的大幅貶值加速全球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全球2009年外匯儲備是全球GDP的13%,其中60%以上是美元資產,也就是5萬多億美元。美元貶值使得這些財富大幅減值和縮水,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財富掠奪,因此,可以說,“美元本位制”早已經演變為“債務本位制”。在龐大的債務面前,美國必定要靠不斷地放水讓美元貶值,從而啟動新一輪的債務削減計劃,從貶值中獲得最大的債務消減收益。
美聯儲全球創造貨幣的機制與一國央行的貨幣創造機制相似,但由于是跨境的貨幣循環,全球貨幣創造的乘數要由各國的匯率制度而定,特別是盯住美元匯率制度的新興經濟體最為顯著,因為還要通過貿易逆差獲得美元外匯資產以及購買債券等形式回流美國,進一步乘數放大了美元流動性,美國放水,全球受災。金融危機已經動搖了美元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而美聯儲正在加速這一過程。
來源:中國證券報
第一,從退出的策略和順序看,“量化寬松”有先有后。事實上,所謂“量化寬松”包括降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水平、創新流動性管理手段、啟動“國債和抵押擔保證券(MBS)”購買計劃等等。這些措施使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由2007年6月的8993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4月初的26529億美元,是危機前的2.95倍。美聯儲可能通過逆回購協議和在美聯儲的定期存款來回收市場上的流動性,并出售美聯儲持有的部分抵押擔保證券、機構債券和國債,進而壓縮資產負債規模。美聯儲的退出路線圖首先是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數量型工具,恢復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使其回到正常水平,再提高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因此是先數量型工具,后價格型工具。
第二,從退出的工具和手段看,伯南克曾經信誓旦旦的表示,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膨脹不會導致通脹上升,美聯儲有撤出刺激措施的工具,有能力回收流動性,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從去年伯南克提出的寬松政策退出機制的五大手段來看,包括提高超額準備金利率、進行逆回購協議、在公開市場出售持有國債和證券、財政部發行短期票據回籠資金再存入美聯儲、將部分超額準備金轉換成定期存款再存入美聯儲等,都面臨著實施的約束。比如為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就有缺陷,那就是美聯儲需要為此付出高昂的資金成本,如果按照7500億美元的超額準備金額度估算,其利率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總的利息支付就會增加75億美元。
第三,美國國債成為美聯儲政策退出的最大羈絆。在預算危機不斷拉警報的當下,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買家的美聯儲,若貿然抽回流動性,美國國債收益率將出現大漲,這將加重消費者、企業及聯邦政府的債務負擔,并使美國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美聯儲怎敢輕舉妄動。當前,美國國債似乎也并不再像前些時候那么吃香,如果美聯儲不再作為最大買家,那么價值4萬億美元的國債融資市場將受到極大的沖擊。
最后,美國政府開始啟動新一輪的債務削減計劃。美國貨幣政策立場與全球對立是由其貨幣政策的極端“利己主義”和“單邊主義”決定的。美聯儲向來把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利益平衡和危機治理的有力工具。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本質就是債務貨幣化。美聯儲用“天量”的國債購買計劃和美元的大幅貶值加速全球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全球2009年外匯儲備是全球GDP的13%,其中60%以上是美元資產,也就是5萬多億美元。美元貶值使得這些財富大幅減值和縮水,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財富掠奪,因此,可以說,“美元本位制”早已經演變為“債務本位制”。在龐大的債務面前,美國必定要靠不斷地放水讓美元貶值,從而啟動新一輪的債務削減計劃,從貶值中獲得最大的債務消減收益。
美聯儲全球創造貨幣的機制與一國央行的貨幣創造機制相似,但由于是跨境的貨幣循環,全球貨幣創造的乘數要由各國的匯率制度而定,特別是盯住美元匯率制度的新興經濟體最為顯著,因為還要通過貿易逆差獲得美元外匯資產以及購買債券等形式回流美國,進一步乘數放大了美元流動性,美國放水,全球受災。金融危機已經動搖了美元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而美聯儲正在加速這一過程。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