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政策“一刀切”使經濟形勢更復雜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如果對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做更多了解和更深層次的分析,就會發現,這段時間經濟運行不是變明朗了,而是越來越迷離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們對貨幣政策、物價和房價的看法有分歧,出現了對復雜經…
如果對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做更多了解和更深層次的分析,就會發現,這段時間經濟運行不是變明朗了,而是越來越迷離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們對貨幣政策、物價和房價的看法有分歧,出現了對復雜經濟問題認識簡單化的傾向。那種“一刀切”的態度與做法,很可能會使經濟運行左支右絀,如陷泥淖。
比如,在貨幣政策操作方面,據央行部署,今年的基調是回歸穩健,這是在去年年底針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趨勢預判基礎上定的調。據此,央行在上半年要著力把過多流動性收回來,把物價壓下去。所謂的控制社會融資總規模、逆周期操作等,就是認為錢太多了,經濟過熱了,物價壓力大了,因此要動用多種政策工具來收縮流動性。
結果半年下來,整個社會突然感到“太缺錢了”,鬧起了“錢荒”,但高企的CPI非但沒有降下來,反而漲到了6%以上,經濟增速卻在緩慢下降。也就是說,如果只看這6個月的情況,貨幣政策的幾大目標不僅沒有實現,相反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甚至強化了老百姓對通脹的擔憂,增添了對“滯脹”的顧慮。為什么呢?
不妨看一看工商銀行金融研究所的一份報告。今年以來,在貨幣供應量增速逐步回落、銀行存款增長緩慢和存款準備金率畸高背景下,銀行系統資金整體趨緊,頭寸波動劇烈,銀行體系流動性不足問題日益明顯。以銀行間市場為例,今年前6個月,銀行間市場7天回購利率從4.31%上漲至6.61%,其中6月23日曾飆升至9.11%。
從銀行體系外來看,流動性過剩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表現為物價漲幅不斷加大,投機資金炒作一些普通商品,價格漲到了危害正常經濟秩序程度。同時,股市的萎靡也使大量社會資金找不到合適投資渠道。一些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及地下錢莊非常活躍,浙江等地的民間借貸利率甚至達到25%-30%。可見金融秩序之復雜迷亂。
面對這種情況,下半年貨幣政策又該如何調整呢?首先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由于中國各地經濟差異巨大,發展又不平衡,如果貨幣政策采取“一刀切”,那怎么能夠“對癥下藥”解決實際問題呢?所以,有研究者提出,下半年貨幣政策是否可以在“整體穩健”的背景下,做“定向寬松”的微調。這是有道理的。
再比如,房價問題是近年來最糾結的熱點。最新的情況是,今年6月,一線城市的房價仍很堅挺,二三線城市的房價漲幅大大超過了一線城市,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為此,有分析人士建議,對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也要實施限購令,采取與一線城市相同的辦法,把居高不下的房價壓下來。
這里面除了有民粹的情緒外,最大的誤讀是把房子看作是同一品質的東西,把房價的地域差別給抹殺掉了。事實上,無論古今中外,房價波動都有一個規律,就是與當地經濟的活躍程度、人口流動和當地的綜合配套資源有關。當一個地方經濟日益活躍、人口流入加快、社會資源充沛時,就會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因而就會推高房價。
現在,有些二三線城市,正處在剛剛起步的發展階段,與已經成熟并且房價高得離譜的一線城市相比,還有明顯的區位競爭優勢,因此,這些地方的房價漲一點并不奇怪,只是不要重蹈一線城市房價持續暴漲的覆轍,漲到生產成本、生活成本完全不能承受的地步,最后快速衰退。這是很危險的,也要盡早預防。因此,我們對房價問題,也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辦法來解決,否則也會造成后患。
另外,在物價問題上,人們習慣于采用短期行政干預的方法,實施限價措施。這樣做,表面上看效果很明顯,但容易掩蓋物價亂漲背后的矛盾。尤其在市場化條件下,這樣的管理并不能持續很久,被掩蓋的矛盾最終將爆發出來。因為,現在的物價亂象,主要是結構扭曲、競爭不充分以及管理不到位的結果。所以,解決物價問題,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才能抓住要害,實現調控目標。
由此來看,在當前要有效解決棘手的經濟矛盾,不宜簡單化,搞“一刀切”,而應該采取定向治理的措施,來“舒筋活血”。唯有如此,才能走出經濟迷局。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以升值抑制通脹或難奏效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