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調構建嶄新格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一五”期間,通過對口支援、開發區異地合作、設立“產業轉移促進中心”等形式,區域間合作機制日趨完善,促進了產業梯度轉移。目前,中西部地區的電子、汽摩、航空航天、醫藥制造、現代農…
“十一五”期間,通過對口支援、開發區異地合作、設立“產業轉移促進中心”等形式,區域間合作機制日趨完善,促進了產業梯度轉移。目前,中西部地區的電子、汽摩、航空航天、醫藥制造、現代農業等高端產業和服務外包等新興業態初具規模,在一些領域甚至開始與東部地區實現同步發展。
經濟增長從“單一推動”向“多級推動”邁進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在新形勢下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是積極擴大內需、努力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現實要求,是加快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結構將更加合理、產業布局將更為完善,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將呈現出嶄新格局。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我國就開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一系列重大決策讓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傳統經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增長正從主要依靠東部地區“單一推動”向各大區域“多級推動”邁進。
對于“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目標,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堅持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這個主要目標,把縮小區域間人均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人民群眾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為衡量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切實鞏固區域發展相對差距縮小的良好局面。
上述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區域發展上將堅持“抓兩頭、帶中間”,一方面繼續鼓勵和支持條件較好地區加快開發開放步伐,另一方面繼續著力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在發展中面臨的特殊困難。將繼續堅持以經濟區為單元推進區域政策和區域規劃的研究制定和組織實施,使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得到利用與優化布局;堅持解決影響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堅持建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城鎮化推進速度和規模須和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農辦主任陳錫文日前在“十二五”城鎮化發展戰略規劃高層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時期的城鎮化推進應該跟整個規劃的要求一樣,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樣才能使其更好更有效地向前推進。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城鎮化率是36.2%,城鎮人口約4.6億人;至2010年,城鎮化率已提高至47.5%,城鎮人口約6.3億人。過去10年,中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3個百分點。陳錫文說,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源于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對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居民收入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未來五年全國城鎮化率要提高4個百分點,到2015年末達到51.5%,平均每年提高0.8個百分點。陳錫文說,這個目標和過去相比不是很快,城鎮化的推進速度和城鎮化的規模、水平必須和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在“十二五”時期乃至更長時間內將變得更加理性和科學。
陳錫文強調,推進城鎮化必須堅持兩個并行不悖。第一,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并行不悖;第二,要堅持推進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行不悖。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人口眾多,單獨地發展大城市顯然不適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各類城市的功能,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讓生產能力比較合理地分布,合理地找準城市的主體功能。面向未來,盡管我國的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但是農民的數量仍然是巨大的。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要充分尊重農民在進城或留鄉問題上的自主選擇權,切實保護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權益。
來源:人民日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王岐山:國際經濟復蘇充滿變數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