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國:中國構建出 強勢外向型經濟體系
來源:上海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年前中國帶著期冀和擔憂在入世協議上簽了字。十年來,入世到底帶給中國什么?十年后,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道路將走向何處?在霍建國看來,加入WTO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構建了一個強勢的外向…
十年前中國帶著期冀和擔憂在入世協議上簽了字。十年來,入世到底帶給中國什么?十年后,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道路將走向何處?
在霍建國看來,加入WTO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構建了一個強勢的外向型經濟體系,并使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確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入世使中國通過貿易地位提升,獲得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入世塑造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新的形象,讓中國以一個大國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出口的發展。”霍建國說,中國出口規模全世界第一,反映的是國內制造業的能力,解決了大量就業,這是中國經濟起飛、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源,也是入世最直接的影響。
而入世間接的作用是堅定了中國市場化發展的進程。霍建國說,在入世之前,中國對市場經濟并沒有完全的把握,或者說是有些搖擺的,“入世之后,更多的人堅定了市場化發展的方向。”
在1992年,中央提出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到2003年時宣布中國已經建成了一個初步的市場經濟環境,這期間有十年的過渡。
實際上,與其說入世讓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如說1992年后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以及中國利用外資產生的強大制造業能力,奠定了中國新世紀經濟的起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霍建國看來,不能把中國的變化和經濟快速發展完全歸結到入世產生的變化,而更深層面上是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功勞。
“因為我們在90年代的時候,在為了滿足入世條件的同時,積極推動市場化改革,實行了政企分開,實行了外匯體制改革,取消了雙軌制,實行了外貿經營權的下放。”霍建國說,但入世是徹底的放開外貿,企業加快了股份制、現代化企業治理改造,構建了一個市場經濟的雛形。
而上述的一切改革和中國推動入世談判,基本上是一致的。恰恰是這些基礎性的東西,奠定了中國后期增長的空間,體制上的放活和能力的積累,在入世后產生放大效應。這十年又是外部需求高速發展的十年,“里應外合”,產生了中國經濟的飛躍。
“但回過頭來看,仍有很多問題,很多改革深度不夠,導致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的障礙,這也都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霍建國說。
在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面臨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霍建國指出,我國當前還存在不少要解決的問題,如財稅的高度積累,利率匯率還沒有市場化;貨物貿易量增大,外向型經濟比例增大和涉外政策開放沒有形成完全匹配;此外,中國在軟實力的建設上,在規則的把握上,在與貿易伙伴周旋的能力上還不夠,再加上體制上還不夠靈活,有些政策的反饋和反應不適應國際上的變化。
世貿的規則是國家間的貿易機制,基本要求是公開、透明、無歧視、最惠國等,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今天,一些部門、行業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就是沒有很好的落實公開、透明、無歧視這些規則,很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