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模式難持續 金磚四省區急探轉型路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內蒙古陜西湖南湖北經濟總量五年間翻番量質并行攻堅轉型 根據各省份近期公布的2010年地方GDP,湖南、湖北、內蒙古和陜西是為數不多的擠入中上游的中西部省份。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省份經濟…
內蒙古陜西湖南湖北經濟總量五年間翻番量質并行攻堅轉型
根據各省份近期公布的2010年地方GDP,湖南、湖北、內蒙古和陜西是為數不多的擠入中上游的中西部省份。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省份經濟總量和2006年相比至少實現翻番。
一如近年來“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展現了新興經濟體發展之勢,上述四省份大有“金磚四省區”的架勢。
中國正式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消息成為當前國內外市場的熱點。而去年,湖南以15902.12億元的經濟總量位列全國第十,并直逼四川。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專家表示,受惠于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廣大中西部省份追趕東部勢頭的迅猛。但他們同時指出,很多地方并未完全開拓出一條創新增長的新路,并未完全擺脫過分依賴資源采掘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老路。
彎道超車令人欣喜,發力轉型任重道遠。
高增速高增幅
新年伊始,各省份紛紛公布當地2010年核心經濟指標。
各級統計部門數據顯示,在2009年14個省(市、區)GDP總量超萬億元后,2010年“萬億俱樂部”新增加內蒙古、黑龍江和陜西三位新成員。
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近年來,中西部多個省份經濟增速都超過了沿海省份。
記者通過比較全國各省區2006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后的數據,具備較高的可比較性)與2010年GDP總量后發現,中西部多個省份的經濟總量實現翻番。
這其中,已經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內蒙古、陜西和中部的湖南、湖北表現均可圈可點,四個省份的經濟總量在過去數年間增長均在1.1倍以上。
遙想2003年,高盛公司在其發表的一份報告中估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經歷劇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而高盛則被認為最早提出“金磚四國”的概念,即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
盡管內蒙古、陜西、湖南和湖北目前的經濟總量和業已成型的“四萬億俱樂部”(廣東、江蘇、山東)相比仍有差距,但其增長幅度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一如發達經濟體日益重視“金磚四國”在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中的聲音和地位一樣,中國東部發達省份也日益感受到了包括上述四省份在內的中西部地區的追趕腳步。
根據當初的“十一五”規劃經濟指標,內蒙古、陜西、湖南和湖北的年均預期增長率分別是13%、11%、10%和10%。2010年,四省份的GDP總量分別達到了11620億元、10021.53億元、15902.12億元和15806.09億元,先后邁入“萬億俱樂部”,同比增速分別達到15%、14.5%、14.5%和14.8%。
而在2006年,四省份的經濟總量分別為4791億元、4384億元、7393億元和7497億元。
其中,內蒙古的GDP增長了1.42倍,在2010年全國各省的排名也攀升至中游。與內蒙古相似的陜西四年間增長了1.28倍。
難掩轉型緊迫
陜西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區域發展咨詢中心主任張寶通研究員此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陜西這幾年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與內蒙古類似,得益于陜北能源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近幾年市場經濟加政府推動的模式在陜西得以深化。
“金融危機對沿海的省份沖擊比較大,在經濟危機沖擊下,經濟由外需向內外需并舉的轉變給中西部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遇。”湖北省政府參事、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研究員對本報分析,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打下的基礎正在發揮作用,湖北、湖南等地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承接產業轉移,以及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大量投入,迅速帶動經濟成長。
以2008年一同進入“萬億俱樂部”的福建、北京、湖北、湖南四省市為例。2006年北京和福建總量均排在湖北、湖南前面。但后來鄂、湘逐漸趕超京、閩,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后迅速拉開了與京、閩的距離,到2010年,福建、北京的經濟總量已經被湖北和湖南拉開了2000億元左右的距離。
然而,迅猛發展卻難掩固有發展模式的尷尬。
在2009年GDP含金量(單位GDP對生態環境沖擊的程度決定含金量的高低)前十名的榜單上鮮見中西部省份。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張文忠此前接受采訪時稱:“中西部省份GDP增速強勁,但從其要素對GDP帶動構成來看,依舊重復著原有的粗放增長模式。”
曾有媒體報道稱,2008年內蒙古煤化工產業投資達420億元,占到化工產業總投入的37.6%。
這種情況并不僅限于內蒙古。
由于煤化工產業投資強度大,拉動GDP效應明顯,前兩年,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速的政績壓力面前,一些地方上馬或擴產煤化工項目的熱情依然高漲。
近日,荊州當地媒體的一則報道道出了當地乃至湖北發力轉型的緊迫感和決心。報道稱,實施“工業興市”戰略以來,全市工業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高資本來發展工業已經行不通,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荊州實現由小產業向大產業轉型、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刻不容緩。
新華社近日報道的“塞外鋼城”包頭市轉型之路紀實則透露,當地積極打造裝備制造、稀土深加工、煤化工等新型產業集群,擺脫了資源依賴的老路,一批“包頭制造”深加工產品悄然誕生。
量質并重的“快慢觀”
“從結果上說,中西部的速度比東部快,最后中西部的發展水平和東部逐漸接近,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好事,有助于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廣東當代經濟研究中心的楊正滸說。
而從目前各省制定的“十二五”經濟預期指標來看,在東部廣東、上海等地主動調低經濟指標的同時,中西部各省區市紛紛制定了較高的指標。
多位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均表示,“十二五”期間,東部地區放緩經濟增速加快轉型,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經濟增速高于沿海的現象將繼續維持。“從我們現有情況看,目前的這種態勢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說。
然而,中西部一些地方經濟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也一直為外界所擔憂。于光軍指出,靠大量投資來迅速推動GDP數值、提高經濟總量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了,單純談論經濟總量已經很難衡量社會發展的水平。“過去講中西部和東部的差距主要是量的差距,而未來消除質的差距應該成為努力的重點。”
彭智敏也認為,做大經濟總量很重要,但不能忽視了質,因為底子比較薄,量很重要,速度比較高是比較合理的,“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水平、調整結構等也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江蘇經濟格局生變:蘇北趕超蘇南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