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濟格局生變:蘇北趕超蘇南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僅僅3億元的差距,使得江蘇經濟格局和區域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0年,位于蘇北的連云港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可用財力)達到141億元,超過了蘇南經濟板塊中鎮江的138億元。而另一蘇北城市鹽…
僅僅3億元的差距,使得江蘇經濟格局和區域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0年,位于蘇北的連云港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可用財力)達到141億元,超過了蘇南經濟板塊中鎮江的138億元。而另一蘇北城市鹽城與鎮江的差距僅為12億元。
雖然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多寡并不是衡量發展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但這也意味著,江蘇歷年來由南向北經濟發展整體上逐漸遞減的局勢正被改寫。
本報獲悉,剛結束的江蘇“兩會”上再次調整區域發展戰略,由“區域協調發展”調整為“區域互動協調發展”。
格局新變
蘇北地區已開始迅速崛起并陸續進入“第二方陣”。
“區域經濟沒有差距是不符合規律的,但差距過大又會引發嚴重問題。”江蘇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何育靜對本報記者表示。
江蘇多位區域經濟專家向本報表示,事實上,按照目前主要經濟指標來綜合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其變化已經非常明顯。
到“十一五”末,傳統第一方陣的蘇州、南京和無錫仍然以超過500億元的一般預算收入繼續保持江蘇社會經濟最為發達地區的地位。
“三市轉型較早較快,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成為兩大支柱。”江蘇生產力學會研究員門可佩對本報表示。
處于第二方陣的常州和南通,是為經濟較為發達地區,但在2009年蘇北的徐州則迅猛加入第二方陣。徐州的躍進得益于是江蘇唯一的資源型城市以及交通上的區位優勢。而在徐州進入第二方陣后,揚州、泰州、鎮江和鹽城繼續留守第三方陣的“中等水平”。
至于第四方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則是淮安、連云港和宿遷。
門可佩認為,在江蘇區域發展中,從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看,第三、第四方陣城市之間的差距已在明顯縮小,其典型就在于在財政一般預收入上鎮江被連云港超越。
門認為,盡管經濟指標變化積極明顯,但如果考慮城鄉居民收入、產業結構等,上述布局仍會維持一段時間。
蘇南的“短腿”
蘇南地區內部的貧富差距正在被拉大
在本屆江蘇“兩會”期間,民建江蘇省委在向大會提交的《關于統籌蘇南西部地區發展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蘇南地區中也有短腿:不但落后于蘇南地區的平均水平,而且落后于部分蘇中、蘇北縣域的發展水平。
蘇南西部地區主要包括南京高淳、溧水,常州的溧陽,以及鎮江的金壇和句容等,其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偏低,并且丘陵地區使得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
民建江蘇省委研究室的一位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上述地區“經濟等主要指標被平均化了,被有關方面忽視了。”
發展最大的阻力來自體制的制約,因處于蘇南經濟發達板塊,其西部地區無法享受到優惠。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張顥瀚認為,此次江蘇區域戰略強調協調發展的“互動”,表明高層已意識到新的不平衡問題,將對下一輪區域發展產生新的動力和影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