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冷熱再現分歧 過熱可能性偏大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不少地區提出“十二五”經濟翻番,引起國家發改委警惕。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2011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經濟不會很慢。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0年中國經濟增…
核心提示:不少地區提出“十二五”經濟翻番,引起國家發改委警惕。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2011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經濟不會很慢。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在10.3%,物價漲幅為3.3%。“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過熱的苗頭,也避免了大家擔心的二次探底。”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
但早在2010年年初,各界對于經濟是過熱還是二次探底的爭論還猶在眼前。
時過1年,分歧再次出現。
據當日公布的數據,2010年新開工項目為33萬個,下降了9746個。但是新開工項目的計劃總投資卻達到19萬億元,同比增長25.6%。
有學者認為,新開工項目減少,可能意味著2010年的投資增速下降。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計劃新開工投資額仍在快速增長,加上2011年作為開局之年的規劃投資仍很大,經濟偏快的可能性存在。
交通銀行高級經濟師唐建偉估計,2011年的經濟增速可能在9.8%左右,仍維持較快增長,經濟偏快的可能性比偏冷的可能性更大。“房地產投資和汽車消費增速會放慢,但是新型戰略投資加快彌補了這些不足。”
國務院全體會議在1月19日舉行,提出一季度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充裕,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防范金融風險,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經濟環比或仍在加快
2010年投資的增速還在增加,項目數雖在下降,但實際單個項目投資額在加快增長。
由于統計局沒有經濟環比數據,對于經濟是否加快,仍難以確定。
為此,1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全體會議提出,要充分考慮去年同期基數影響,加強對主要指標的環比分析,密切跟蹤市場需求變化,準確判斷形勢,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分季度的經濟同比增速呈現同比下降的態勢。比如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6%,二季度增長15.9%,三季度增長13.5%,四季度增長13.3%。
表面上是前快后慢,但是由于2009年工業同比增速是前低后高。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此前認為,兩年同一個季度的速度之和的變化,可以是經濟環比是否加快的表現。
這樣2009年和2010年4個季度增速分別相加,數字是24.7%、25%、25.9%、31.3%——呈現不斷加快的特征。
但以上僅僅是2010年的經濟環比態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2011年的經濟增速可能會放慢。原因是目前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在2011年難有太高的增長。
但是唐建偉不認同此看法。他認為,2010年投資的增速還在增加,項目數雖在下降,但實際單個項目投資額在加快增長。加上新型戰略投資也在加快,所以經濟不會放慢。
馬建堂指出,2011年國外經濟的不平衡、不銜接、不協調對中國經濟還是有影響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
2011年結構調整為希望之年
不少地區提出5年經濟翻番,引起國家發改委的警惕。
馬建堂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格局沒有變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推動仍然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需要下更大的力氣。”
據了解,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10.3%,大大超出8%的預期目標。物價漲幅為3.3%,略超出3%的目標。這一年7-11月,物價同比增速加大,超過社會各界預計物價環比應該下降的預期。這一年不少地區拉閘限電,盡管基本完成“十一五”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的目標,但是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馬建堂指出,“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我們還有很多重大的經濟結構需要優化。我們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資源還比較高,我們在經濟發展的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而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規劃的“十二五”投資以及2011年的經濟目標仍比較高。
各省規劃的“十二五”經濟增速,除了有5個在10%以下外,大部分超過10%,不少地區提出5年經濟翻番。這引起國家發改委的警惕。
也正因為此,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2011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經濟不會很慢。“現在關于速度問題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可能會出現下行,我最擔心的還是偏快和過熱的風險。”
唐建偉指出,由于地方投資目前占到總投資的90%,目前加快后使得2011年地方投資增速在26%左右。地方保障性住房已經在加快建設,預計2011年同比投資增速仍會快速增長。因此“由于對經濟減速的擔心消除,不排除未來政策緊縮的力度超出市場預期的可能性”。
他認為,由于經濟無憂,預計通脹壓力加大時,上半年宏觀調控政策的重心將轉向全力控制通貨膨脹風險方面來。2011年上半年可能出現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和匯率三率攜手上行來控制通貨膨脹的局面。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調控壓力不減 加息呼之欲出 下一篇:建立穩健貨幣政策“目標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