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樣本:最優政策下重慶十年高歌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每天都有財富故事在這里上演。”12月中旬,接待一批香港金融大亨的訪問后,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人士如是說。 作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布局,兩江新區已成為重慶經濟的強大引擎。而重…
“每天都有財富故事在這里上演。”12月中旬,接待一批香港金融大亨的訪問后,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人士如是說。
作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布局,兩江新區已成為重慶經濟的強大引擎。而重慶,也在成為中國一塊重要的投資熱土。
2000年西部大開發時,年輕的直轄市成立才3年,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尚是個泛泛的標語。十年奔跑,重慶又站在新的起點上。
新頒布的重慶十二五規劃建議確定,到2015年,西部地區重要的增長極、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將基本建成。
這個以碼頭文化著稱的山城,正朝著現代大都市華麗轉身。
多任書記抓交通
黃奇帆:“二環八射”高速路網,成了重慶城市群發展的“脊梁骨”。
“西部大開發這十年,重慶最得利之處在于交通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立體交通體系構成了。”重慶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說。
和西部很多省市一樣,重慶首要任務是解決交通問題。全市8.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了94%。交通不暢,成了制約全市經濟的最大瓶頸。
2000年8月,時任重慶市委書記的賀國強首次提出了“8小時重慶”的理念。2001年制定的目標是到2003年底,從主城區出發8小時能抵達任何一個區縣,并在2020年建成“二環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網絡,把重慶打造成長江上游交通樞紐。
2002年底,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空降重慶任市委書記,使重慶交通建設得到全面提速,他提出將“二環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目標提前至2010年實現。
同年,為解決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融資,重慶將分散的政府資源整合,組建了作為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的八大投資集團,黃通過時間換空間的手法,解決了修路建橋的錢從何來的大問題。
2009年底,“二環八射”高速路網建設成。黃奇帆闡述其重要意義時表示,“二環八射”高速路網,成了重慶城市群發展的“脊梁骨”。
“二環時代”意味著主城區將擴大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從現在的670多萬增加到1000萬,成為中國第六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城市。
鐵路和航空方面,據2009年官方的統計,全市鐵路營運里程已突破1200公里,正規劃加速建設“一樞紐十三干線”鐵路網,而江北國際機場升格為全國大型樞紐機場,空港旅客吞吐破1000萬人次。
在“十二五”期間,重慶還將新增通車里程1000公里,使全市高速通車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以上。屆時,重慶省際出口通道將達17個,“三環十射三聯線”高速公路網絡,將覆蓋所有區縣。
立體交通體系初具規模,促進了重慶經濟的發展。2000年,重慶的GDP總量只有1603億元,到了2009年,全市的GDP總量已超過了6000億元。
擁有最優政策
重慶現在可以稱得上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擁有最優政策的地方。
僅有交通是不夠的,如果它要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在交通先行打下基礎之后,爭取中央的資源配置顯得非常重要。
重慶大城市帶農村,實際是個省級架構的直轄市。“它擁有廣袤的農村,很難定義它是一個城市。在這個意義上,全市社會經濟發展面臨極重的壓力。”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韓愈輝說。
此外,重慶因三峽移民而設直轄市,肩負著百萬移民搬遷、家園重建的重擔。而庫區數以千計的企業因搬遷或破或停,經濟一度停滯,庫區產業空虛,失業率居高不下。
以重慶的財政收入,要統籌這些社會難題捉襟見肘。
2005年12月,汪洋任重慶市委書記時,要求重慶上上下下反思國家設立重慶為直轄市的意義及肩負的使命,“要使地方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反思的重慶意識到,重慶的發展不僅關系重慶自身,還關系西部大開發的成敗及三峽工程的長治久安,要承擔這樣的使命,就需要更多來自高層的支持。
重慶隨即提出打“直轄牌”、“庫區牌”,并向國家爭取相應的政策。
重慶的呼吁終于得到響應。2007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對重慶提出了“314部署”,希望這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成為統籌城鄉的直轄市、西部經濟增長極、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這個定位為重慶未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一年6月,重慶被批準為統籌城鄉綜改區。它使重慶獲得寶貴的在重點領域的先行改革權,以嘗試破解困擾已久的發展難題。
分析人士認為,重慶成為綜改區契合了中國在改革發展階段需要處理的深層次矛盾,如地區發展不平等、貧富差距、城鄉統籌、庫區產業空心化等。
為落實“314部署”,2008年6月,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了由多個部委200多名官員組成的調研組,到重慶展開大規模調研。在這次調研基礎上,國務院出臺支持重慶落實“314部署”的“3號文件”。
重慶市發改委測算,“3號文件”帶給重慶的效益相當于8000億,重慶現在可以稱得上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擁有最優政策的地方。
此時,主政重慶的市委書記換成了薄熙來,他2007年12來到重慶,他對這個直轄市深入骨髓的改造,引起了世界的矚目。
浪漫得炫目
重慶的艱巨任務還在于,要探索內陸地區開發高地相應的體制機制。
薄熙來主政重慶后,提出了重慶發展新的路徑,建內陸開放高地。
2008年7月召開的以擴大開放為專題的重慶市全委會上,薄熙來稱,只有擴大出口開放,把重慶置身于西部,躋身于全國乃至世界的市場,才能在更寬舞臺、更高平臺上參與競爭,同時分享更多的經濟資源和發展機會。
一些重要的開放平臺陸續搭建。一是200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是中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和第一個“水港+空港”雙功能保稅港區,另一個重要的開放平臺,是2010年6月成立的兩江新區。據規劃,到2020年,兩江新區將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內陸開放示范效應的新區,GDP達6000億,工業產值過萬億。
這些都是“3號文件”的落地。重慶社科院區域所所長李勇認為,兩江新區標志著中國大開發大開放進程從東到西的戰略大轉移,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由沿海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梯次推進的必然。
重慶的艱巨任務還在于,要探索內陸地區開發高地相應的體制機制。
2008年以來,在黃奇帆努力下,重慶通過對傳統加工貿易模式的垂直整合,成功引入惠普筆記本電腦項目。隨之思科、富士康、英業達等研發中心也紛紛落戶,使重慶拓展成為IT研發機構的集聚之地。相應地,數據結算產業也在努力爭取之中,后者將有助于重慶金融中心的達成。
李勇認為,此時,重慶的思路很清晰,通過開放,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并在這個過程中統籌城鄉發展。
在綜改方面,2008年,重慶成立農村土地交易所,通過創新地票交易,使農村、尤其是邊遠農村獲得發展資金。2010年推出戶籍改革,提出1000萬農村人口轉戶進城計劃,以減少有限資源上的農業的人口。
2009年以來,重慶還展開轟烈烈的打黑行動。其中從原市公安局局長文強落馬并獲死刑為標志性事件。雖然同樣有爭議,有更多人認為,“打黑行動顯示政府創造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更良好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的決心。”
西部大開發十年之后,重慶有了更大底氣。重慶“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更高目標,明確2015年基本建設成西部增長極、長江經濟中心,全面小康也有望在2015年全面建成。
“這些目標很浪漫,讓人眩目。”一位專家這樣評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