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G20難達共識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抵達圣彼得堡參加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并成為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雙方表示要加快能源、航空等領域的戰略性大項目合作,深化軍事合作,還簽署了涉及能…
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抵達圣彼得堡參加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并成為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雙方表示要加快能源、航空等領域的戰略性大項目合作,深化軍事合作,還簽署了涉及能源等方面的五項協議。中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也保持高度一致。
中俄關系繼續向縱深發展,但美俄之間因為在敘利亞沖突、斯諾登事件等方面的分歧,最近關系頗不愉快,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取消了對莫斯科的訪問和與普京的單獨會晤。敘利亞問題成為美俄最大的分歧點,圍繞該問題的爭議給會議蒙上陰影。美國主張對敘利亞發起懲罰性打擊,理由是所設“紅線”是世界所設,因為國際條約禁止化武使用,但俄羅斯則表示沒有確鑿證據不能動武,甚至進一步暗示如果美國不取得聯合國授權就貿然發起打擊,俄將可能繼續完成向敘利亞提供S300防空系統的合同。奧巴馬除了獲得國內授權外,還面臨如何爭取盟友支持的問題,因為英國政府的參戰計劃未能贏得議會支持。
G20會議的主題本來是經濟,俄羅斯官員也表示今年峰會的重心將是如何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但美俄之間的嚴重分歧導致敘利亞問題喧賓奪主,經濟問題反而退到次位,美俄的激烈爭吵也預示著各國在會議上也將難以就經濟政策協調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縱觀近幾年來G20的議程,大多集中于全球經濟復蘇、金融改革、就業、大宗商品等宏觀問題,但每次也會因為當時的具體問題而有特定的聚焦點,例如過去兩年里的歐債危機。今年歐洲主權債務市場已基本企穩,然而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最近遭到的沖擊卻成為焦點,各國可能在這個問題上產生爭吵。一些受沖擊嚴重的國家已開始將問題歸因于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QE)的政策,但印度等國有其內部的高財政赤字、改革乏力等問題,而且新興市場國家“各有各的不幸”,受損情況不一,因而很難將問題純粹歸罪于美聯儲。
但不可否認退出QE是原因之一,印度等國因匯率貶值引發的進口價格上升可能導致通脹,給社會穩定帶來問題,土耳其、巴西等國今年出現的城市抗議潮也預示著這方面的風險。這需要美國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到其海外影響,但各國是否能協調成功依然大成疑問。
本屆G20會議上最有可能達成共識的是各國分歧較小的問題,如規范全球稅收體系,實現各國之間的稅收信息共享,從而打擊跨國公司的海外避稅,使其將更多利潤投回本國,基本所有與會的大國都能從這項行動中獲益,因而可望獲得進展。但這顯然不是當前最重大的問題。
1999年成立的G20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升級為峰會,各方曾希望這一成員更廣泛、代表性更強的組織能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但事實證明成員國之間的矛盾使成果有限。分歧年年有,但今年的G20似乎是分裂最明顯的一次,尤其是美俄關系降到低谷。這也說明隨著西方危機的逐漸緩解,原本的所謂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需要逐漸降低,各國自掃門前雪的趨勢將加強。世界正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調整轉折期,有人歡喜有人憂,集體一致的行動變得越來越難,這也注定了圣彼得堡G20將是一場過渡性而非決定性的會議。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新興經濟體的保障錯位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