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措并舉建設優勢種子生產基地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以來,四川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各縣市按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加快建設優質種子生產基地,取得預期成效。201…
今年以來,四川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各縣市按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加快建設優質種子生產基地,取得預期成效。2012年,四川省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面積、種子質量、市場調劑及出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位。2013年落實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約44.5萬畝,預計產種8000余萬公斤,供種量、調劑量和出口量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四川省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油菜種子生產及供種能力居全國前列,三系雜交水稻種子生產與利用優勢尤為突出,被國家確定為雜交水稻種子主要繁育基地。制種產業帶以川西平原為核心,包括成都、德陽、綿陽、眉山四市,輻射川中、川南、川東北各地區,涵蓋全省14個市州、62個區縣,雜交水稻制種已成為四川優勢產業之一。
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近年來,面對制種方式傳統,集約化生產低,勞動力短缺,標準化程度低等新問題和新挑戰,四川積極探索創新生產模式,加大財政資金引導,通過政府、企業及社會參與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十一五”以來,四川積極爭取各類良繁基地資金,累積約2億元用于良繁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參與,積極開展種子基地建設,加大企業投入力度,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利益共享機制。同時,發展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也離不開專業合作社的參與,要提高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其凝聚作用。
德陽市羅江縣根據自身特色,探索了兩種生產模式:一是引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生產企業川農高科實行土地流轉,走“公司+基地”的種植模式;二是建立制種服務專業合作社,走“公司+制種專業合作社+制種大戶”的種植模式。
“制種專業合作社是提供服務的組織,是農民與企業間的橋梁。從2004年成立專業合作社以來,從10戶發展到310戶,戶均達到5畝,發展勢頭良好,作用明顯。”羅江縣長玉水稻制種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能全說,通過專業合作社把制種農戶聯系起來,協調統一制種農戶行為,統籌協調農村勞動力資源,提高制種農戶的市場組織化程度。
推進機械化制種
積極與農機部門配合,引進、改良或設計適合種子生產及加工的農業機械,加快研發、推廣適宜、易行的機耕、機插、機播、機授、機收等機械化生產技術,提升機械化制種水平,推進制種全程機械化,從而實現基地建設標準化、基地生產集約化。
四川綿陽市梓潼縣為了推進機械化制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專門成立了水稻制種機械化授粉科研組,縣政府撥付10萬元科研經費,幫助解決勞動力因轉移而緊缺的問題,提高授粉效率,有助于保障制種豐產性和穩定性。第二,今年進行200畝的全程機械化試點,如果成功將可推廣至全縣,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記者采訪時正值揚花的時節,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中,農民們正頂著烈日進行“人工+機械化”的揚花工作。梓潼縣臥龍鎮豐谷村農民黎德富告訴記者,這些揚花的機械都是由天宇種業公司免費提供的,提高了效率,節約了人力。
安縣種植大戶賀顯斌與人合伙承包了500畝地制種,有工人200余人。“機械化生產非常重要。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揚花采用機械化運作后,村里五六十歲的老人也可以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里中老年人的收入。”賀顯斌說。
建立風險應對機制
制種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因此,探索制種保險,建立風險應對機制非常必要。第一,支持種子生產企業與制種農戶或制種專業合作社設立種子生產風險保障金,增強制種自然風險應對能力;第二,通過專業合作社提取公積金等方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第三,加強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對各種生產經營模式進行綜合選擇,改進生產營銷策略,減少中間環節,穩定企業收益。
2012年在瀘縣率先開展水稻制種保險試點工作,投保面積2萬畝,受災4000畝,獲賠195萬元,確保了制種區農村社會穩定。2013年已在瀘州市、成都市行政區域內所有雜交種子生產基地推行政策性保險試點,初步建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風險的應對機制。
在綿陽市安縣,國豪種業塔水鎮水稻制種生產基地負責人關平告訴記者,老百姓生產所需要的物質投入,由農戶報數量,包括種子、農藥、肥料等都由公司墊付。生產結束后,根據當年收成情況和種子價格,再與農戶們統一結算。這樣的做法減輕了農戶承擔的風險和經濟負擔。和之前種大田相比,農戶們每畝地平均可以增加1000元收入。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江蘇鐵路打造四縱四橫路網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