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非公經濟逆勢上揚成增長主力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達7136.46億元,增長16.9%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潛力進一步得到釋放,呈現較快發展勢頭。據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總量突破7000億元,達到7136.…
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達7136.46億元,增長16.9%
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潛力進一步得到釋放,呈現較快發展勢頭。據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總量突破7000億元,達到7136.46億元,增長16.9%,快于GDP增速3.3個百分點。根據2006年以來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增長圖看,重慶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2012年達到62.3%,成為重慶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發展環境優化驅動
重慶市統戰部經濟處處長王進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寬、準入門檻的降低,以及準入領域的放寬和發展環境不斷的優化,促進了全社會創業熱情高漲,這使得重慶民營經濟實現健康快速發展,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
數據顯示,2012年重慶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622.88億元,增長14.2%,高出GDP增速0.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9.1%,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占比分別比公有經濟和外商、港澳臺經濟高出11.4和35.9個百分點。全年完成民間投資4041.62億元,占全市投資總量的43.1%,增長25.9%,為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而另一方面,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重慶全市經濟運行速度整體放緩的情況下,外商、港澳臺經濟出現逆勢上揚,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連續四年領跑其他所有制經濟。2012年,外商、港澳臺經濟實現增加值1513.58億元,增長26.7%,增速較2011年提高3.7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13.2%。
至此,重慶打造的“內陸開放高地”效能亦進一步釋放,兩江新區、兩個保稅區、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區縣工業園區等開發開放平臺的建設,投資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
產業結構優化助推
值得關注的是,產業結構的優化,重慶二三產業發展顯得更加“給力”。
而隨著結構的提升,重慶非公經濟增長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一產業占比呈現下降態勢。數據顯示,2012年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三次產業比例為3.3∶65.2∶31.5,與全市產業結構比,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全市低4.9和6.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全市高11.3個百分點;同期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下降0.2和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3個百分點。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隨著一大批非公工業企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非公工業經濟逐步改變規模小、設備簡單,科技含量低的局面,正逐步向規模化、現代化、科技化方向邁進,這種強力同時也拉動著工業經濟的增長。
2012年,重慶非公工業實現增加值3924.36億元,增長20.2%,高出工業增加值增速4.3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5.7%,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王進告訴記者,非公服務業也成為民營經濟的增長極,2012年非公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254.35億元,增長12.4%,占全市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51.9%,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和住宿餐飲業提升較快,分別較上年提高2.5、1.5和0.9個百分點。
“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重點支持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慶市非公服務業在物流、科技、信息、軟件、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加速發展推動下,實現了穩步快速增長。”王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