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引資非公經濟表現搶眼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重慶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由國務院批復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它的設立對加快西部開發建設、加大內陸開放力度、統籌城鄉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6月18日掛牌…
重慶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由國務院批復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它的設立對加快西部開發建設、加大內陸開放力度、統籌城鄉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6月18日掛牌以來,才過去5個月,兩江已成為備受投資者青睞的西部熱土:成立前三個月內平均每天新增意向投資10億元,其中非公經濟占七成以上,每周都有大項目開工;已簽約招商項目147個,合同投資206億元;目前,在談項目329個,預計合同投資總額4250億元。民間資本的大量涌入,反映出市場對在兩江新區發展的信心。重慶市委常委,兩江新區管委會主任翁杰明說,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建立相應的科學機制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打造西部開放開發的引擎,兩江新區對民間資本寄予厚望。
放開發展,扶持有力
非公經濟給兩江注入新活力
“跟沿海相比,我們差就差在非公經濟上。”直轄之初,重慶的決策者就已意識到經濟滯后的關鍵點。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創造有利于發展的環境,重慶一直在堅持。
“從我們企業的發展歷程上,可以看到整個重慶的開放、發展與進步。”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公司副總裁任國雷說。總部在美國的林同棪國際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主要從事橋梁、道路、軌道等工程設計咨詢和研發,1994年他們就在重慶設立了分支機構,但真正發展起來是在2001年。那一年,重慶成立了北部新區,政府把新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工程包括7條骨干路網全部交由林同棪國際設計。剛起步時,林同棪國際重慶分公司的年收入只有兩三千萬元,到2009年,增長到了1.5億元。也是在2009年,綜合比較了國內近10個城市的投資環境和發展前景后,林同棪國際決定把中國總部設到重慶北部新區。如今,北部新區已成為兩江新區的一部分。
“我們現在是重慶路橋設計領域的領頭羊。”對在重慶取得的發展,任國雷很滿意。非公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林同棪國際能夠深入參與重慶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并取得現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政府的扶持。
今年5月,國務院頒發《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等領域在政策上予以明確的鼓勵。要使民間資本的效用最大地發揮出來,就必須優化非公經濟的政策環境,打破某些領域對非公經濟名義開放、實則限制的“玻璃門”。
“這幾年,民營企業的投資環境確實有了很大改善”,重慶市中小企業局法規處處長廖冰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生產汽摩配套產品的重慶強凱機械有限公司,2007年進入了軍工行業,生產坦克用配件,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之前,民營企業與軍工企業合作、配套很多,但直接做軍工產品很少。現在只要實力能達到,政策上放得比較開。”
近兩年發展起來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是重慶非公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支撐。對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來說,小額貸款公司是很好的選擇。截至今年6月,重慶開業小額貸款公司81家,注冊資本56.4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39億元,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周轉難題。
現在,非公經濟已經發展成為推動重慶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統計中,重慶市非公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61.1%。在新成立的兩江新區,非公經濟的地位更為突出。據了解,今年1—9月,兩江新區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48.50億元,占所有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76.4%;第三產業前100位的重點企業中,非公企業的營業收入占66.1%。
開放高地,政策惠地
非公經濟在兩江看到發展機遇
從規劃到現實,兩江新區疾步如飛。隨著富士康、戴爾、霍尼韋爾、韓泰輪胎等一大批外資企業簽約落戶,還有蘇寧電器開建重慶物流基地、力帆集團新建汽車工廠等民營企業的新一輪動作,兩江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規劃逐漸成為現實。在今年7月舉行的全國知名民營企業重慶行活動中,兩江新區三天之內就吸引到外地民企共35個項目落戶,總投資額達202億元。
把企業從深圳遷到兩江新區,重慶星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裴勇有自己的考慮:“對制造業來說,產品生產、銷售的綜合成本是要放在首位的。”
從成本上看,兩江新區的工業用水、電、氣等綜合成本僅相當于沿海和東部地區的60%—70%,人力成本比較低,并且人力資源很充足。裴勇講:“前段時間企業缺職工,招聘廣告貼出去一周后,80名工人就全部到位。”產品銷售的物流成本也很低,在水陸空三種物流方式中,水運的成本最低,作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重慶在這方面具備天然的優勢。此外,重慶江北機場將建成西部最大的機場,中西部最大的鐵路樞紐也將定位重慶,這些都將為兩江企業的物流帶來巨大的便利。
2004年,主要生產銷售LED系列產品的星河光電從沿海一線的深圳遷至地處內陸的重慶。2008年他們在現屬兩江新區范圍內的空港工業園區買了地,建起廠,兩年下來,企業已實現年銷售額1.5億元。
兩江新區內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是我國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和“水港+空港”雙功能的保稅港區,這讓包括星河光電在內許多民間投資得到了實惠。以前出口貨物要在上海通關,出口退稅要1個月左右才能拿到,而現在貨物進入重慶的保稅港區,就視為出口,出口退稅幾天就能拿到,大大方便了企業的資金周轉。
兩江新區除了特有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是民間投資偏好的重要因素。作為“西部開放高地”的象征,兩江新區除享受浦東和濱海現行政策以及先行先試權外,還實施西部大開發、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按照重慶市市長黃奇帆的說法,“兩江新區可以動態地生成各種政策,始終保持國家最優惠的政策。”一系列優惠政策,讓兩江新區成為“開放高地”的同時,也成為“政策惠地”。
目前,西部最大的展城悅來會展城、魚嘴千億汽車城、百億級北大方正重慶醫藥基地、百億級國金中心等重大項目已在兩江破土動工。未來兩年,兩江新區將基本完成重大功能性項目、內外大通道、啟動區土地整治、部分支撐性產業大項目等建設,初步形成國家級新區嶄新形象……非公經濟,正在給兩江新區注入無窮活力。
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