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內或出臺對民營醫院鼓勵政策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形成差距,并非民營醫院不努力,而是公立醫院擴張太快了。在昨日的深圳市首屆民營醫院發展論壇上,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說,廣東民營醫院發展走到了新階段。針對公立醫…
“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形成差距,并非民營醫院不努力,而是公立醫院擴張太快了。”在昨日的深圳市首屆民營醫院發展論壇上,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說,廣東民營醫院發展走到了新階段。
針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多位民營醫院代表認為,兩者在稅收、土地政策等方面一開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急需政府政策支持。
為了推動民營醫院在深圳的發展,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在論壇上透露,深圳正緊鑼密鼓制定一系列加大招醫引資鼓勵民營醫院發展的方案,若獲得通過,將對深圳市民營醫院的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深圳市衛人委醫政處處長廖慶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條文已基本成熟,將報送市委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預計年內出臺。這將是一攬子鼓勵政策,通過獎勵、設立補貼及限定土地用途及價格等方式推動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領域。
民營醫院現狀
民營醫院是醫療服務市場中的“鲇魚”,激活了公立醫院的競爭意識,成為醫療系統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在發展中也遇到一系列問題。
目前,廣東省民營醫院363個,占醫院總數的32.3%,但提供的床位數僅占9.3%,且民營醫院多為小醫院,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服務能力與公立醫院也有差距。
深圳民營醫院也呈現相似特點。廖慶偉在論壇上表示,深圳民營醫院70家,提供了約占20%的床位,民營醫院多是小規模,投入不足,沒辦法吸引人才,導致競爭力缺失,相當多的民營醫院方向不明確,有急功近利的嫌疑。
多位民營醫院代表表示,民營醫院發展的困難集中在,業務用地嚴重不足、人才引進難、稅務負擔重。尤其在稅收政策方面,民營醫院的稅收包括營業稅、城市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企業所得稅等。
此外,公立醫院用地、基建、固定資產都由政府投入,還有17%的補貼,但民營醫院從土地到基建都是自籌。上述代表建議政府應給予民營醫院適當的補貼和合理的用地政策。
一位民營醫院代表還提出,非公醫療機構的發票是商業用發票,而公立醫院用的是醫療專用發票,造成部分患者因為無法報銷而不能在非公醫療系統就醫,有些患者也因此投訴醫院。
針對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差距,廖慶偉說,深圳正在制定一攬子鼓勵政策,扶持、引導民營資本來參與醫療服務。比如在土地方面,政府將規劃一些特定醫療衛生用地,限定用途招標、限定價格,在考慮需要完成醫院的職能等因素基礎上對民營醫院用地給予傾斜。對于民營醫院提出的稅負過重問題,政府會通過獎勵和補貼方式進行扶持。
廖慶偉還透露,深圳將在5年內,在龍城、龍華、沙井、大浪、平湖、葵涌等原深圳關外地區新增6家三甲醫院,作為多元化辦醫試點,由政府出地,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社會資本、國家級專家團隊舉辦,將其辦成高端民營醫院。“來自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的一些資本通過大使館在和政府接觸洽談,等方案確定后,如果參與度高,將采取招標方式選擇。”
探索PPP模式
除了政策扶持外,民營醫療機構更多要提高自身實力。
廖新波在現場提出了他對于破解民營醫院人力資源困境的思考——PPP模式,即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簽訂合同,由民營醫院出資向公立醫院購買人力資源,政府負責對各醫院的監管。
他說,PPP模式既可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又能合理解決社會公平和效率問題,同時擴寬了民營資本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投資途徑。
英國政府從1992年開始探索利用PPP機制建設和運營醫院,現已有眾多醫院PPP項目建成運營。廣東省的汕頭潮南民生醫院也有PPP模式的實踐,潮南區政府在政策框架內依據需要制定相應政策;民生醫院資金充裕、靈活性強,且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汕頭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管理模式和豐富的管理經驗。
廖新波說,潮南區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民生醫院沒有足夠的人才資源。PPP模式下,民生醫院成立得到政策與政府的支持,快速立項并短期得到發展,已經在同樣的價格水平上與現有公共服務形成良性競爭態勢。
廖慶偉說,未來在深圳新增的六家三甲醫院中,也不排除會選擇一些醫院采取PPP的模式運營管理。同時,民營醫院要實現發展的突破,要實現專科化發展,聚焦細分市場。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上海破解擔保難題 聯手農業保險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