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經濟增速“破8”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目前的下滑一定程度上與調控相關,經濟增長可以因為調控而下行,必然也能因為調控而上行。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充足,短期風險不會影響到長期增長的基本面。比如城市化,目前中國…
目前的下滑一定程度上與調控相關,經濟增長可以因為調控而下行,必然也能因為調控而上行。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充足,短期風險不會影響到長期增長的基本面。比如城市化,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剛過50%,按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至少還可以持續20年。
經濟處于探底回升的過程中
■這里說的底,未必是某一個時點,而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記者:您在一季度時曾分析,今年經濟增速應該在二季度“見底”,現在依然這么看嗎?下行的態勢是否就此止步?
潘建成:現在我依然堅持這一判斷。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出現迅速反轉的情形不同,這里說的底,未必是某一個時點,而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探底回升也并非直下直上,而可能是在明確回升前有一段波動筑底的過程。這是因為當前經濟運行的環境較金融危機沖擊期間更為復雜,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目標之間求得平衡的難度很大,各項政策的掣肘很多。好比病急時下猛藥可以很快使病人脫離危險,緩解病情,但病根并未消除,甚至有可能使病情更加復雜。面對復雜病情,很難有一招制勝的靈丹妙藥,病人在康復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復是正常的。
這里說的反復是康復中的反復,也就是經濟目前可能在底部波動,但大的趨勢是向好的,是處于探底回升的過程中。最近發布的二季度企業景氣調查和經濟學家調查結果表明,企業家和經濟學家也認同目前經濟處于底部區域:二季度企業景氣指數雖然仍在下滑,但只是從一季度的127.3下滑到126.9,幅度很小,而反映企業家對未來預期的預期景氣指數則為129.4,比反映企業家對當前形勢判斷的即期企業景氣指數高6.2點,體現了企業家謹慎樂觀的預期;二季度經濟學家對當前形勢的滿意程度有所降低,但反映其對未來經濟預期的預期景氣指數卻從一季度的4.53大幅提升至5.95,表明經濟學家對未來的樂觀預期。
內外因素造成增速下滑
■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是經濟轉型需要付出的代價
記者:兩會時,政府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5%,但“破8”畢竟與這些年的快速增長形成了對比,而且GDP增幅已連續九個季度回落,這是為什么?
潘建成:政府提出7.5%的增長目標,既體現了政策制定者的預見性,更重要的是傳遞經濟轉型的信號,引導大家將努力目標從速度轉移到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
現在看來,不少人的心理準備依然不夠。上半年數據公布后,當真的“破8”出現時,很多人對經濟形勢的擔憂明顯加重。那么,如何看待當前的增長速度呢?
我們先來看這一輪經濟下滑的過程。您剛才提到經濟連續九個季度下滑,簡單看數據似乎如此,但事實上前面三個季度即2010年二至四季度的下滑嚴格地說不能當成經濟收縮。因為經濟增長率是相對數,2010年二至四季度經濟增長高位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009年二至四季度增長迅速加快,以致2010年增長基數急劇抬高造成的。真正意義上的下滑應該從2011年一季度開始,至今一年半時間。其原因一方面是外部因素,主要是歐債危機開始蔓延并對中國出口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是內部因素,主要是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房地產調控力度明顯加大,是主動調控的結果。
事實上,上述宏觀調控確實與管理通脹預期、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有關,同時也與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促進經濟轉型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因為調控造成經濟增長的下滑,一定程度上是經濟轉型需要付出的代價。
對當前經濟增速不必過度擔心
■應該更多關注就業、收入等提高人們福祉的目標
記者:的確,從國內外發展環境看,經濟下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很多人難免心中沒底。
潘建成:對于經濟形勢,我認為關鍵看兩個指標,一個是就業,一個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從就業形勢看,當前經濟增長雖然持續下滑,但與金融危機沖擊影響下社會就業壓力陡增不同,目前就業形勢基本平穩,二季度企業景氣調查顯示未來企業用工計劃仍保持溫和增長,這方面壓力不大。從另一個角度看,近年來不少地區出現招工難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經濟增長可能超出了潛在增長率,因此經濟增長的適度回落是在向潛在增長率回歸,可以有效緩解招工難現象。
從收入看,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同比名義增長13.3%和16.1%,雖然與去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是近年來的較高增長,而且雙雙快于經濟增長,這事實上是收入分配的一種優化。
從以上分析看,對當前經濟增長的速度不值得過度擔心,不過為了確保就業形勢的持續平穩運行,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較快增長,采取適當措施穩增長,至少不讓經濟再出現較大幅度滑落是非常必要的。
記者:談到GDP增長,我所接觸的學者專家似乎都與您一樣,不對速度表示過多擔心和關注,主要有哪些原因?大家的信心來自何方?
潘建成:部分原因我前面已有提及,其核心是經濟增長應該是手段,不是目標。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的是提高人們福祉的目標,包括收入、就業、社會保障、環境等等。
另一個不必擔心的理由是,雖然目前經濟處于下滑狀態,但風險是可控的。首先,我們知道目前的下滑一定程度上與調控相關,經濟增長可以因為調控而下行,必然也能因為調控而上行。其次,我們還應認識到,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充足,短期風險不會影響到長期增長的基本面。比如城市化,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剛過50%,按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至少還可以持續20年;比如在中國巨大的地區經濟差距及其背后的地理區位、資源環境、人口資源差異背后,產業梯度轉移將持續產生巨大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結構優化效應;比如隨著社會保障的逐漸完善及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對增長的貢獻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教育、科技資源和成果,為未來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此外,進一步改革開放和政策調控的空間還很大,因此而釋放的經濟效率可以很高,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對消費的進一步推動;比如壟斷行業改革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促進;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逐步實施既增加需求,又提升整體經濟的效率水平;比如通過加大對鐵路、市政、能源、電信、衛生、教育等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民生工程領域的投資可以帶動整體經濟的回暖等等。
下半年經濟見底回升的可能性很大
■上半年財政、貨幣政策的微調,其效應將在三、四季度逐漸顯現
記者:您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是否會見底回升?
潘建成:從外部看,目前主要還是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產品出口增長仍有較大壓力。從國內看,需求的減弱以及相對較高的生產成本,使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削弱。企業盈利能力減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企業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時,企業產品價格因為競爭更趨激烈而出現回落造成的。
不過,從多方面反饋的信息看,下半年經濟見底回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首先,從市場看,二季度工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當前80.3%的工業企業訂貨處于“正常水平”(53.7%)或“高于正常水平”(26.5%),比一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說明市場處于溫和回暖的過程。二是一年多來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較快增長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正在顯現,比如盡管北京等部分城市對汽車消費采取了限制措施,上半年汽車產銷仍出現穩步增長勢頭,服務性消費增長也比較明顯。三是上半年貨幣政策的持續微調以及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加大,其滯后的政策效應將在三、四季度逐漸顯現。四是隨著房價的下跌,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現象,其對相關產業鏈的帶動將會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