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貸展期“利空”銀行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有媒體表示銀監會正在研究有條件允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延期償還。其實,在春節之前,銀監會就準備推出基于國務院19號文的整改細則,里面涉及到對地方融資平臺存量的有條件延期。細則…
近日,有媒體表示銀監會正在研究有條件允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延期償還。其實,在春節之前,銀監會就準備推出基于國務院19號文的整改細則,里面涉及到對地方融資平臺存量的有條件延期。細則牽涉到對存量貸的條件標準劃分,博弈的熱烈自不待言。
今年和明年都是地方融資平臺兌付的高峰期,審計署計算地方債務量在2010年末大約是10.7萬億,40%的平臺貸將在今年開始償付,有逾5萬億元的債務將在明年底之前還本付息。可以說,今明兩年是平臺貸償付的高壓力期。
按照銀監會公布的路線圖,一個是弄清楚還款來源(例如采用資產置換的方式),避免糊涂賬。一個是增加擔保,最后是雙方妥協,展期就在其中之列。有媒體說,可能一些到期的平臺貸將會延期4年,這一說法令人懷疑,因為按照《貸款通則》規定,中期貸款展期期限不得超過原貸款期限的一半,而長期貸款展期期限不得超過3年。
很多人對政府化解平臺貸風險非常有信心,因為現在中國政府掌控的資源非常強大,光一年財政收入就在10萬億以上,而且赤字比例很低。跟1990年代國企壞賬期完全不同,全社會傷筋動骨地用失業、資產剝離、重新擔保等等“化解”這些壞賬。不過,跟當時對待風險的心態是立即處理,而現在則是慢慢消化,在動態中把控。要知道,這一做法本身也是有風險性的,因為壞賬具有衍生性,過去的賬被展期了,不一定就不會滾動發生更多的欠賬。
縱觀各國經濟史,化解壞賬風險的主要力量不是監管,不是微觀主體的謹慎,而是宏觀經濟景氣。中國從1990年代后期的慘烈中走出來,就是因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不斷釋放,將中國不斷帶入一個更高的經濟景氣之中。就像克林頓時代不可思議的經濟景氣不僅解決了美國的失業問題,而且將長期的赤字消于無形。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還能迎來一個比最近10年更高的經濟景氣?使得壞賬問題變成“冰融”。
毫無疑問,銀行股將是中醫式治理平臺貸的輸家,它是最大的受害者。現在中國的銀行業利潤很高,給人的感覺是“出點血”也沒關系,但是我們認為,銀行業的高利潤時代是不可持續的,并不是政府繼續給予“高存貸差”管制就可以確保銀行利潤。雖然后者很重要,但這并不是全部。
貸款展期對企業來說,是項目現金流和還款不匹配,但對銀行來說,展期也帶來很大的變動,比如抵押品價值在展期過程中的變化,是否能匹配項目?另外,展期并沒有改變兌付的期限形態,依然會在某一時刻存在高兌付期,如果算上展期的利率,也許更為龐大,那么,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銀行就必須再做一些讓步,比如在利率上的優惠,這其實削弱了銀行的利潤。
中國經濟面臨著非常棘手的“分化行情”,高成本高通脹,貧者更貧、富者很富、中產變窮。在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上面是看不出這些變化的。但是在提供企業家機會上面則能看出來。可以變現為一般企業家理解的需求越來越小,即小微企業家會越來越難做,因為他們的客戶變得越來越窮而他們的經營成本則越來越高。需求要么靠富人,要么就靠政府。假設政府會繼續采取強財政刺激,提高長期投資比例,鼓勵銀行信貸期限由短變長,那么很快我們會發現,銀行當期的利潤會劇烈減少。
今年和明年都是地方融資平臺兌付的高峰期,審計署計算地方債務量在2010年末大約是10.7萬億,40%的平臺貸將在今年開始償付,有逾5萬億元的債務將在明年底之前還本付息。可以說,今明兩年是平臺貸償付的高壓力期。
按照銀監會公布的路線圖,一個是弄清楚還款來源(例如采用資產置換的方式),避免糊涂賬。一個是增加擔保,最后是雙方妥協,展期就在其中之列。有媒體說,可能一些到期的平臺貸將會延期4年,這一說法令人懷疑,因為按照《貸款通則》規定,中期貸款展期期限不得超過原貸款期限的一半,而長期貸款展期期限不得超過3年。
很多人對政府化解平臺貸風險非常有信心,因為現在中國政府掌控的資源非常強大,光一年財政收入就在10萬億以上,而且赤字比例很低。跟1990年代國企壞賬期完全不同,全社會傷筋動骨地用失業、資產剝離、重新擔保等等“化解”這些壞賬。不過,跟當時對待風險的心態是立即處理,而現在則是慢慢消化,在動態中把控。要知道,這一做法本身也是有風險性的,因為壞賬具有衍生性,過去的賬被展期了,不一定就不會滾動發生更多的欠賬。
縱觀各國經濟史,化解壞賬風險的主要力量不是監管,不是微觀主體的謹慎,而是宏觀經濟景氣。中國從1990年代后期的慘烈中走出來,就是因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不斷釋放,將中國不斷帶入一個更高的經濟景氣之中。就像克林頓時代不可思議的經濟景氣不僅解決了美國的失業問題,而且將長期的赤字消于無形。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還能迎來一個比最近10年更高的經濟景氣?使得壞賬問題變成“冰融”。
毫無疑問,銀行股將是中醫式治理平臺貸的輸家,它是最大的受害者。現在中國的銀行業利潤很高,給人的感覺是“出點血”也沒關系,但是我們認為,銀行業的高利潤時代是不可持續的,并不是政府繼續給予“高存貸差”管制就可以確保銀行利潤。雖然后者很重要,但這并不是全部。
貸款展期對企業來說,是項目現金流和還款不匹配,但對銀行來說,展期也帶來很大的變動,比如抵押品價值在展期過程中的變化,是否能匹配項目?另外,展期并沒有改變兌付的期限形態,依然會在某一時刻存在高兌付期,如果算上展期的利率,也許更為龐大,那么,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銀行就必須再做一些讓步,比如在利率上的優惠,這其實削弱了銀行的利潤。
中國經濟面臨著非常棘手的“分化行情”,高成本高通脹,貧者更貧、富者很富、中產變窮。在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上面是看不出這些變化的。但是在提供企業家機會上面則能看出來。可以變現為一般企業家理解的需求越來越小,即小微企業家會越來越難做,因為他們的客戶變得越來越窮而他們的經營成本則越來越高。需求要么靠富人,要么就靠政府。假設政府會繼續采取強財政刺激,提高長期投資比例,鼓勵銀行信貸期限由短變長,那么很快我們會發現,銀行當期的利潤會劇烈減少。
延伸閱讀
- 上一篇:2月CPI有望重回“3時代”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