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方案被指忽略與周邊省市協調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治堵”是北京市“十二五”發展的頭等大事。 目前,北京市上報的治堵方案已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在披露的方案中,除加強軌道交通、優先發展公交外,遏制機動車保有量增長、提高機動車停車費…
“治堵”是北京市“十二五”發展的頭等大事。
目前,北京市上報的治堵方案已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在披露的方案中,除加強軌道交通、優先發展公交外,遏制機動車保有量增長、提高機動車停車費等行政與經濟手段均在列。
12月6日北京市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稱,將制訂防止機動車過快增長的措施,研究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機動車污染和解決重點擁堵路段交通擁堵問題,繼續堅持公交優先的方針,建設公交城市,優先推進中心城軌道交通建設,建設交通快速通勤網絡,優化公共交通布局。
不難看出,北京市治堵方案更加強調內部治理,卻忽略了與河北、內蒙等周邊省市的交通銜接,此為治堵方案的一大缺陷。
在北京市“十二五”規劃中,雖有“加強與津冀及環渤海地區在市政交通等方面的合作”、“加強與中西部資源優勢地區的合作發展”等文字表述,但上述工作北京尚未真正開始。
有專家建議,北京治理擁堵需要“內外兼修”,包括協調河北、天津等地共同參與加快北京大外環過境通道建設;加快110國道二期、109國道建設,進一步提高京西北貨運通道通行能力;針對西北地區至東部沿海的貨運需求,研究推進利用鐵路解決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問題等。
“一廂情愿”的京冀一小時交通圈
北京近鄰河北正在打造“環首都經濟圈”。
有消息稱,河北省將投融資200億元,實施13個縣(市、區)交通基礎設施與北京全面對接,推進京涿、京廊、京燕、京固等城市輕軌建設,加快進京、環高速公路網建設,打造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通勤圈。屆時,河北省境內77條公路將與北京對接。
由于“京津冀區域規劃”遲遲未能出臺,京津冀三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建設沒有部門和組織推動,河北省政府“環首都交通圈”的愿望被認為是“一廂情愿”。
河北省政府官員告訴記者:“河北融入京津冀經濟圈意愿非常強烈,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前提。河北省方面正在積極與北京對接,京冀兩地交通運輸建設方案仍未成型。”
公路等基礎設施之所以難以推進,一個重要原因是京津冀地區缺少層級較高的政府機構協調三地利益。對于河北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愿望,北京方面缺少熱情。
而與此同時,河北交通網絡規劃已經考慮到北京擁堵的現實。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河北將建5條高速公路,即“三進三繞”線路,可從南、西、北三個方向,使進京和不需進京的車流各行其道,防止大規模擁堵產生。
“三進”的線路為:河北張家口南部地區為京蔚高速公路,北部地區京尚高速公路,西北部的京張、京化高速公路;“三繞”的線路為:張石高速公路、張涿高速公路、張承高速公路。
有專家建議,從政策層面應該成立由中央高層統籌的協調機構,類似于歐盟委員會的跨地區委員會——“京津冀區域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應是由三地發改委部門組成的機構,坐下來洽談產業協調項目,制定三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規劃等問題。否則,京津冀間的斷頭路問題將難以解決。”上述河北省政府官員說。
終結京藏大擁堵?
京藏高速大擁堵,暴露出區域之間交通體系不銜接的痼疾。
近年來,內蒙古煤炭開發強度越來越大,但內蒙古缺少直達天津、秦皇島等港口的鐵路,公路運輸成為煤炭向港口輸送的主要運輸方式。內蒙古、山西等地進京必經張家口地段,諸多車輛匯集后擁堵必然發生。
京藏擁堵之時,北京、河北、內蒙古三地加強了信息互通和車輛調度分流,有效緩解了京藏高速壓力。
當大規模擁堵結束以后,三地協調的機制卻沒有沿襲下來,制度上的缺陷讓京藏高速暢行失去一大屏障。
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內蒙古要融入京津冀晉經濟圈,加快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鐵路、公路運煤通道建設”,“擴大公路網覆蓋面,提高公路通達深度和公路等級,全面打通與相鄰省區中心城市的出口通道”。
內蒙古對北京的對接有兩條路徑,一是煤電資源,二是輸煤網絡。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呼和浩特鐵路局規劃了以大包、包惠為主軸,覆蓋內蒙古東中西部,輻射京津冀和新疆、甘肅地區的出區跨省大通道,建設項目43個,總規模9830公里,總投資2170多億元。
上述鐵路建成后,內蒙古將形成兩客兩貨4條大通道:包頭至西安南下快速客運通道、呼包鄂至京津冀東出快速客運通道、阿盟至烏海至臨河至秦皇島港及京津地區貨運通道、烏海至東勝至準格爾至曹妃甸港出海煤炭專用通道。
呼和浩特鐵路局負責人稱:“上述鐵路建成和投入運營后,將對緩解京藏高速堵車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呼包鄂至京津冀快速客運通道投運后,呼和浩特至北京只需2小時便能到達。”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