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恐惡化 歐洲復蘇路阻且長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當前,整個歐元區已陷入一場信心危機,從危機現狀和金融市場走勢判斷,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中,這場危機恐將繼續惡化。如今,人們對導致歐債危機爆發的原因已有了越來越明晰的認識,但對于如何…
當前,整個歐元區已陷入一場信心危機,從危機現狀和金融市場走勢判斷,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中,這場危機恐將繼續惡化。如今,人們對導致歐債危機爆發的原因已有了越來越明晰的認識,但對于如何解決危機仍然束手無策。我們認為,假如歐元區成員國不能實施協調互補的經濟政策,將降低各國政策的可信度,歐元區將在中期經歷更加緩慢和艱難的經濟復蘇過程。
主權債務和銀行業風險互相侵染
從1999年成立至今,歐元區由最初的11個成員國發展至17個成員國。在此期間,歐元體系發行的主權債券數額直線上升,但歐元區成員國的生產力、主權信用、財政可持續性以及歐元區整體的財政政策統一性并未相應提高。
通過債務和非債務融資,歐元區成員國政府積累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其中,大部分債務被銀行持有。而包括歐洲央行在內的市場參與者對歐元區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發現得太晚。這也是愛爾蘭、西班牙和歐元區其他成員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的主要原因。
2008年金融危機改變了債權人對系統性風險的認知,但市場對歐元區成員國競爭力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仍然熟視無睹。在歐債危機爆發前,市場普遍視希臘、葡萄牙等國的國債信用等同于AAA級別的德國國債。
不僅如此,主權債務風險和銀行業風險之間存在互相侵染的關系。主權債務風險可以加劇銀行業系統性風險,而銀行業風險又會擴大主權債務風險。大型銀行倒閉可能導致一國經濟混亂和金融系統信心崩盤,從而成為主權債務危機的誘發因素;而當銀行持有大量主權債券時,主權債務風險將削弱銀行系統的償付能力,兩方面因素形成惡性循環。
總體而言,歐元區的風險包括:首先,存在多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它們持有大量政府債券,且主要依賴金融市場融資;其次,歐元區17國采用統一貨幣政策,各國卻在主權信用、財政狀況和經濟政策等各方面情況迥異。我相信,在歐元區經濟和金融市場遭遇外部突然“襲擊”時,上述特點將使歐元區的弱點更加凸顯。
當然,并非歐元區所有成員國都受到相同程度的影響。總體而言,背負高額外債或存在大量外部融資需求的國家將在危機中受到更大傷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相比在國內市場融資,銀行在國際市場的短期融資將更易受到危機波及。目前,歐元區銀行大多已無法承受高企的市場融資成本,而是轉而依賴歐洲央行再融資操作提供的支持。
歐元區需加強政策協調
為恢復外部市場信心,歐元區成員國需要延長財政緊縮政策實施的時間。一旦歐元區銀行選擇重返市場融資,作為緩沖,歐洲央行還應將再融資操作維持一段時間。
歐元區恢復經濟再平衡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是統一財政政策。通過此舉,歐元區可以增強成員國間的跨境轉移支付,緩解各國由于經濟實力不均衡而對經濟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此外,可提高薪酬靈活性和勞動力流動性,以此幫助歐元區弱國恢復經濟競爭力。以正處于經濟調整期的愛爾蘭為例,自2008年以來,該國勞動力成本下滑了11%,這一比率較歐元區其他成員國高出很多。勞動力市場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名義和實際薪酬調整速度,鼓勵成員國間貿易往來,并降低失業問題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成本。
與此同時,歐元區成員國還應采取措施提高生產力、擴大內需。這一點尤為重要。首先,此舉將幫助歐元區高負債成員國加速恢復債務平衡;其次,這還有利于高負債國獲得更多來自核心成員國和歐元區整體的政治支持,并重塑市場信心。
市場針對歐洲央行在解決歐債危機中發揮的作用存在分歧。我認為,歐洲央行已陷入兩難困境:鑒于自身職責、法律限制以及金融風險,歐洲央行并不情愿向歐元區成員國及銀行系統提供金融支持。然而,假如歐洲央行放任歐元區成員國國債收益率激增,歐元區大部分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在2012年發生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由此可見,歐元區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各成員國本國的經濟政策間應加強協調性,這就需要在歐盟層面進行政治努力。
歐元區當前正面臨著關鍵時刻。嚴峻的危機增加了越來越多的歐元區成員國經濟衰退以及主權評級遭到下調的風險。必須指出的是,這種風險短期內不可能迅速降低。歐元區各方的政治分歧仍在為迅速解決危機造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