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十房企壟斷三成銷售額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雖然房地產市場銷售量成交低迷,但行業集中度卻進一步提高,中原房地產統計顯示,從2月17日限購開始,截至10月,北京住宅市場銷售前十房企,成交量為15522套,比去年同期的前十房企銷售套數1…
雖然房地產市場銷售量成交低迷,但行業集中度卻進一步提高,中原房地產統計顯示,從2月17日限購開始,截至10月,北京住宅市場銷售前十房企,成交量為15522套,比去年同期的前十房企銷售套數18344套下調了15.4%,銷售額則從去年同期的356.33億上漲到了今年的378.26億,銷售金額占比從23.1%上升8個百分點至31.1%。
中原地產三級市場研究總監張大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銷售前十大企業中大部分為國企。保利、中海、中化、遠洋、首開、北京城建、中國鐵建等國企在北京的銷售額均占據前列。由此可見,限購并未使大中房企受太大影響,而中小房企受到的影響更大,更直接。
業績分化明顯
對比2010年數據不難看出,此前在北京長期占據銷售額前十的富力、龍湖、合生等上市民企在今年北京的銷售業績排行榜上業績不佳。
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北京銷售業績50億元以上的房企中,國企銷售業績不降反升,民企銷售業績有所下滑。首開、北京城建、中國鐵建等國企在北京的銷售額同比上漲幅度均超過10%;萬科、龍湖在北京的銷售額同比下降幅度超過20%。而銷售價格方面,國企銷售價格較低、平均降幅較大,民企銷售價格較高、平均降幅較小。首開、北京城建、中國鐵建等國企成交均價都低于17500元/平方米,在銷售業績50億元以上的企業中均價排名倒數三位。
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院長陳亮分析認為,這與此前國企搶地風潮有關。由于在北京土地儲備相對充裕,經過過去兩年的持續投入,目前供應量具備可持續性,且項目位置大多在5~6環之間,以中低價位產品為主,因此在降價預期的基礎上仍可實現成交。
中小企業受影響更大
根據已披露數據來看,10月房企銷售業績不容樂觀。
北京中原統計數據顯示,接近七成的一線房企前三季度未完成年度銷售任務的75%,預計未完成同期任務的企業將繼續增加。
“目前北京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大企業因為項目分布均勻,受到調控的直接影響比較小。”張大偉說。
截至10月份,對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大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房地產企業進行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在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的房地產企業或項目出現了井噴,總數超過600宗。而去年同期則不足一半。
今年1到10月僅北京產權交易所就成交房地產股權類項目75宗,總成交金額達70.11億元,而從8月開始房地產掛牌項目開始呈現井噴現象。僅9月和10月兩個月房地產的項目掛牌總金額就達到了50.34億元,居各行業之首。
張大偉認為,本輪調控如果能夠持續到明年,那么明確的拐點很可能出現在明年3月左右。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