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服“通脹之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的通脹水平已達到三年來的高值。同時,隨著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的退出,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這不免使那些熱衷關注中國的人們擔心,中國經濟可能正面臨通脹和經濟…
中國的通脹水平已達到三年來的高值。同時,隨著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的退出,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這不免使那些熱衷關注中國的人們擔心,中國經濟可能正面臨通脹和經濟增長雙重不利的局面滯脹,或者是經濟增長嚴重放緩的同時物價不斷上漲。但也有人持反對觀點,他們認為通脹不再是“頭號敵人”,中國的關注點應轉移到經濟增長上來,尤其是在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但是,以上兩種觀點對于描述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都是不恰當的。盡管存在負面影響,但全球經濟仍繼續在擴張。中國經濟增長有堅實的基礎,抗擊通脹應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而且,中國政府有足夠的手段去贏得這場戰斗。
通脹是經濟學家用來描述經濟中物價整體或普遍上漲的術語。通脹是最常見的一種經濟現象,通脹在全世界甚至是管理最佳的經濟體都會發生。通脹的產生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央銀行提供過多的貨幣,從而導致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和服務(經濟學家稱之為貨幣政策過于寬松);由于經濟增長快于生產能力的增長,造成需求大于供給,從而導致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的短缺(通常所說的經濟過熱);對諸如食品和石油等商品的任意沖擊(稱之為非核心通脹)可能會傳導至其他商品,因為他們是重要的生產投入要素。
識別以上三種原因解釋對于決定政府應如何作出最佳應對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任何情況下,居民和勞動力未來的通脹預期對于經濟未來發展情況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人們預期價格會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這種預期會影響工資需求并使通脹擴大化(通過工資-價格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人們預期通脹是暫時的,通脹是相對可控的。
溫和的通脹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起著潤滑的作用。例如,一定程度的通脹能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并降低失業。在經濟下滑期間,雇傭者通常選擇降低工資或解雇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工資的上漲若跟不上物價的上漲,通脹就有助于掩飾“實際”工資的降低,并減少解雇工人的需求。
但是,持續的高通脹是有害的,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理由。一是如果價格上漲快于收入的增長,人們經濟情況明顯惡化,尤其是對于窮人和最弱勢群體。二是由于貨幣價值的降低,通脹會導致收入的再分配,這種分配可能并非平等或有效,例如從具有固定收入的群體(如領養老金者),儲蓄者和貸款人轉移至債務價值不斷下降的借款人。三是通脹造成了未來收入價值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了投資和創造就業的動機。四是當通脹是由經濟過熱造成的,通脹將導致經濟快速增長的不穩定性,隨后經濟會突然崩潰并嚴重影響民生(經濟學家稱之為繁榮-蕭條周期)。
現在我們轉向探討中國的經濟現狀。毫無疑問,通脹是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最緊迫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之一。經過去年一年時間,通脹率以高于兩倍速度的增長至6.4%。經進一步分析,食品幾乎占了價格上漲的四分之三。這對城市貧困戶和農村不從事耕作的住戶造成很大影響,因為食品在他們的消費中占很大比重,而且他們收入的上漲跟不上價格的上漲。同時,一些非食品價格,尤其是房價和衣服價格在過去的六個月中也在上漲。另外,在城鎮地區做的最新預期調查顯示,近一半人口預期價格在未來幾個月中還會進一步上漲。
關于通脹的三種可能解釋,哪一種適合中國的情形呢?中國存在經濟過熱嗎?中國存在流動性過剩嗎?或者食品價格沖擊是此次通脹的主因?總而言之,第三方面的因素似乎占主導地位。在2010年期間,一系列自然災害的發生包括西南地區的旱災和海南的水災破壞了水果和蔬菜的供給。在政府2010年信貸目標超調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之下,這些沖擊逐漸擴散至核心通脹。
這種解釋與中國最近的經歷也是一致的。中國前兩次通脹周期(2003-4和2007-8)也類似由食品供給沖擊引發的。這些沖擊又強烈而迅速地擴散至其他商品,但是后來堅決的政策行動限制了危害的擴大。其他兩個潛在的原因由于經濟過熱和貨幣擴張導致的需求壓力在中國發揮的作用要小些,這是由于高水平的投資限制它們作用的發揮,因為高投資會迅速增加供給能力。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而且政府應如何應對呢?食品價格的供給沖擊在去年推高了通脹,目前仍在經濟中發揮作用。隨著農業產量的恢復,這些沖擊將逐漸減輕。令人鼓舞的是,已有跡象表明非食品通脹可能正在放緩,這部分歸因于政府政策的效果。
但是,風險依然明顯存在。正如最近豬肉事件表明,國內食品價格對于諸如不良天氣之類的意外沖擊仍顯脆弱。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上漲,一些食品價格,如谷物,油菜籽,奶制品,肉類和糖,已達歷史新高,而且中東地區的動亂繼續造成石油價格的不確定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通脹是經濟學家用來描述經濟中物價整體或普遍上漲的術語。通脹是最常見的一種經濟現象,通脹在全世界甚至是管理最佳的經濟體都會發生。通脹的產生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央銀行提供過多的貨幣,從而導致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和服務(經濟學家稱之為貨幣政策過于寬松);由于經濟增長快于生產能力的增長,造成需求大于供給,從而導致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的短缺(通常所說的經濟過熱);對諸如食品和石油等商品的任意沖擊(稱之為非核心通脹)可能會傳導至其他商品,因為他們是重要的生產投入要素。
識別以上三種原因解釋對于決定政府應如何作出最佳應對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任何情況下,居民和勞動力未來的通脹預期對于經濟未來發展情況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人們預期價格會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這種預期會影響工資需求并使通脹擴大化(通過工資-價格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人們預期通脹是暫時的,通脹是相對可控的。
溫和的通脹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起著潤滑的作用。例如,一定程度的通脹能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并降低失業。在經濟下滑期間,雇傭者通常選擇降低工資或解雇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工資的上漲若跟不上物價的上漲,通脹就有助于掩飾“實際”工資的降低,并減少解雇工人的需求。
但是,持續的高通脹是有害的,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理由。一是如果價格上漲快于收入的增長,人們經濟情況明顯惡化,尤其是對于窮人和最弱勢群體。二是由于貨幣價值的降低,通脹會導致收入的再分配,這種分配可能并非平等或有效,例如從具有固定收入的群體(如領養老金者),儲蓄者和貸款人轉移至債務價值不斷下降的借款人。三是通脹造成了未來收入價值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了投資和創造就業的動機。四是當通脹是由經濟過熱造成的,通脹將導致經濟快速增長的不穩定性,隨后經濟會突然崩潰并嚴重影響民生(經濟學家稱之為繁榮-蕭條周期)。
現在我們轉向探討中國的經濟現狀。毫無疑問,通脹是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最緊迫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之一。經過去年一年時間,通脹率以高于兩倍速度的增長至6.4%。經進一步分析,食品幾乎占了價格上漲的四分之三。這對城市貧困戶和農村不從事耕作的住戶造成很大影響,因為食品在他們的消費中占很大比重,而且他們收入的上漲跟不上價格的上漲。同時,一些非食品價格,尤其是房價和衣服價格在過去的六個月中也在上漲。另外,在城鎮地區做的最新預期調查顯示,近一半人口預期價格在未來幾個月中還會進一步上漲。
關于通脹的三種可能解釋,哪一種適合中國的情形呢?中國存在經濟過熱嗎?中國存在流動性過剩嗎?或者食品價格沖擊是此次通脹的主因?總而言之,第三方面的因素似乎占主導地位。在2010年期間,一系列自然災害的發生包括西南地區的旱災和海南的水災破壞了水果和蔬菜的供給。在政府2010年信貸目標超調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之下,這些沖擊逐漸擴散至核心通脹。
這種解釋與中國最近的經歷也是一致的。中國前兩次通脹周期(2003-4和2007-8)也類似由食品供給沖擊引發的。這些沖擊又強烈而迅速地擴散至其他商品,但是后來堅決的政策行動限制了危害的擴大。其他兩個潛在的原因由于經濟過熱和貨幣擴張導致的需求壓力在中國發揮的作用要小些,這是由于高水平的投資限制它們作用的發揮,因為高投資會迅速增加供給能力。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而且政府應如何應對呢?食品價格的供給沖擊在去年推高了通脹,目前仍在經濟中發揮作用。隨著農業產量的恢復,這些沖擊將逐漸減輕。令人鼓舞的是,已有跡象表明非食品通脹可能正在放緩,這部分歸因于政府政策的效果。
但是,風險依然明顯存在。正如最近豬肉事件表明,國內食品價格對于諸如不良天氣之類的意外沖擊仍顯脆弱。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上漲,一些食品價格,如谷物,油菜籽,奶制品,肉類和糖,已達歷史新高,而且中東地區的動亂繼續造成石油價格的不確定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