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脹因素“魅影”浮現 控通脹仍是首要任務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豬價拉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創出三年來新高的同時,一些新的通脹因素也開始浮現,“新”“舊”兩股力量交織,將對已處于高位的通脹水平帶來何種影響?下一步,通脹形勢將如何演變?…
在豬價拉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創出三年來新高的同時,一些新的通脹因素也開始浮現,“新”“舊”兩股力量交織,將對已處于高位的通脹水平帶來何種影響?下一步,通脹形勢將如何演變?宏觀調控又會否因此發生調整?
新通脹因素“魅影”浮現
在豬肉價格上漲帶動CPI創出三年來新高6.4%的同時,市場上又傳來食用油、奶粉、運動服、月餅等一些消費品醞釀漲價的消息,“豬”之外的新漲價因素似乎正在蓄勢。
這其中,頗具戲劇性的是食用油。傳言漲價的某品牌食用油在全國多地出現價格上調,持續不久后便再度下調。記者走訪了北京一些超市和糧油批發市場,發現該品牌食用油價格曾經有所上調,而涉及其他品牌的食用油的明顯漲價現象并未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用于食用油生產的花生等主要原料價格一漲再漲、汽油價格多次上調造成運費不斷上漲以及人工等其他費用上漲等,均令食用油生產成本不斷增加。業內人士稱,一旦有關部門的“限價令”不再延期,食用油價格補漲的可能性較大。
在新因素醞釀的同時,舊因素上漲的壓力也并未徹底緩解,豬肉、淡水魚等前期漲幅較大的食品價格仍未止漲。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7月第一周,豬肉價格較前一周再漲2.3%,鯽魚、鯉魚和小黃花魚等分別上漲1.3%、1.3%和0.1%。農業部監測數據也顯示,7月以來的“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較6月下旬明顯提升,顯示食品價格繼續上漲。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閻偉分析指出,到目前為止,今年的高物價是在菜價漲幅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取得的,而這一狀況在三季度很可能會出現轉變;從歷史數據看,通常三季度環比和同比價格都比二季度要有所上升,就目前的走勢看,糧價、肉價等食品價格在三季度將繼續上漲。
此外,非食品價格走勢同樣不容忽視。來自中金公司的分析說,6月非食品價格環比持平,但仍然高于歷史平均的-0.1%,維持超歷史平均走勢。從消除季節因素后的趨勢環比來看,非食品價格上漲趨勢尚未見頂。
通脹何時見頂調控將向何處?
在新舊漲價因素壓力未釋的背景下,此前多方預計將見頂回落的通脹形勢短期恐難言緩解。
此間有專家分析說,當前尚難斷定CPI見頂,從目前態勢看,如果食品價格繼續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則CPI同比就可能創新高。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認為,10月份之前CPI都將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運行,一不小心還會再創新高,11月份之后可能會回落。
閆偉持有類似觀點,他分析指出,成本推動是物價創三年內新高的主因,PPI(工業生產出廠價格)向CPI的傳導壓力在持續,而新漲價因素的走高將使得三季度的平均物價水平不低于二季度。
而關于全年通脹走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王晉斌分析說,本輪通脹是成本推動和前期刺激性計劃超額貨幣投放的副作用等因素共同導致的,通脹性質復雜化和長期化,使得本輪通脹調控至少具有中期化的特征,全年通脹形勢將呈現“前高后不低”的態勢。
而在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喬虹看來,最近兩個月CPI增幅的上升主要是豬肉價格上漲帶動其他肉類和魚類產品價格走高,根本通脹壓力已經放緩,預計未來幾個月根本通脹壓力可能保持溫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也認為,價格穩定因素正在增加,尤其是一些降低食品蔬菜流通費用的措施作用正在顯現,預計物價在六、七月份達到高點后將逐漸趨穩。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則認為,從長遠看,靠扭曲價格形成機制、壓低資源類產品價格換取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具備持續性,今后一兩年內,非食品價格上漲可能成為常態,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勢不可逆轉。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通脹可能將會是我國一直要面臨的問題。
控通脹仍將是宏觀調控首要任務
種種跡象顯示,在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控通脹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宏觀調控以及貨幣政策首要任務。
7月4日至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召開四次經濟形勢座談會,并強調,要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堅持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不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系,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撰文表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要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進一步落實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突出和重視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目標,關注更廣泛意義上的價格穩定。
此前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也指出,通脹壓力仍然處在高位,將貫徹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今年以來,央行已先后6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意在通過減少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以抑制持續上行的通脹水平。
對此,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未來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偏緊態勢。他預計,未來幾個月視通脹和增長走勢還有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但較上半年將顯著放緩。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也表示,上述跡象表明,宏觀調控偏緊的調子、態勢不會放松,但貨幣政策可能會出現結構性調整,比如通過鼓勵民間資本幫助真正做實業的中小企業融資,在結構上引導資金投向實業等等。
彭文生則認為,政策微調將以財政政策為先導,主要體現為視增長放緩的程度,對投資項目的審批可能加快。
來源:新華網
新通脹因素“魅影”浮現
在豬肉價格上漲帶動CPI創出三年來新高6.4%的同時,市場上又傳來食用油、奶粉、運動服、月餅等一些消費品醞釀漲價的消息,“豬”之外的新漲價因素似乎正在蓄勢。
這其中,頗具戲劇性的是食用油。傳言漲價的某品牌食用油在全國多地出現價格上調,持續不久后便再度下調。記者走訪了北京一些超市和糧油批發市場,發現該品牌食用油價格曾經有所上調,而涉及其他品牌的食用油的明顯漲價現象并未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用于食用油生產的花生等主要原料價格一漲再漲、汽油價格多次上調造成運費不斷上漲以及人工等其他費用上漲等,均令食用油生產成本不斷增加。業內人士稱,一旦有關部門的“限價令”不再延期,食用油價格補漲的可能性較大。
在新因素醞釀的同時,舊因素上漲的壓力也并未徹底緩解,豬肉、淡水魚等前期漲幅較大的食品價格仍未止漲。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7月第一周,豬肉價格較前一周再漲2.3%,鯽魚、鯉魚和小黃花魚等分別上漲1.3%、1.3%和0.1%。農業部監測數據也顯示,7月以來的“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較6月下旬明顯提升,顯示食品價格繼續上漲。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閻偉分析指出,到目前為止,今年的高物價是在菜價漲幅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取得的,而這一狀況在三季度很可能會出現轉變;從歷史數據看,通常三季度環比和同比價格都比二季度要有所上升,就目前的走勢看,糧價、肉價等食品價格在三季度將繼續上漲。
此外,非食品價格走勢同樣不容忽視。來自中金公司的分析說,6月非食品價格環比持平,但仍然高于歷史平均的-0.1%,維持超歷史平均走勢。從消除季節因素后的趨勢環比來看,非食品價格上漲趨勢尚未見頂。
通脹何時見頂調控將向何處?
在新舊漲價因素壓力未釋的背景下,此前多方預計將見頂回落的通脹形勢短期恐難言緩解。
此間有專家分析說,當前尚難斷定CPI見頂,從目前態勢看,如果食品價格繼續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則CPI同比就可能創新高。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認為,10月份之前CPI都將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運行,一不小心還會再創新高,11月份之后可能會回落。
閆偉持有類似觀點,他分析指出,成本推動是物價創三年內新高的主因,PPI(工業生產出廠價格)向CPI的傳導壓力在持續,而新漲價因素的走高將使得三季度的平均物價水平不低于二季度。
而關于全年通脹走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王晉斌分析說,本輪通脹是成本推動和前期刺激性計劃超額貨幣投放的副作用等因素共同導致的,通脹性質復雜化和長期化,使得本輪通脹調控至少具有中期化的特征,全年通脹形勢將呈現“前高后不低”的態勢。
而在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喬虹看來,最近兩個月CPI增幅的上升主要是豬肉價格上漲帶動其他肉類和魚類產品價格走高,根本通脹壓力已經放緩,預計未來幾個月根本通脹壓力可能保持溫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也認為,價格穩定因素正在增加,尤其是一些降低食品蔬菜流通費用的措施作用正在顯現,預計物價在六、七月份達到高點后將逐漸趨穩。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則認為,從長遠看,靠扭曲價格形成機制、壓低資源類產品價格換取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具備持續性,今后一兩年內,非食品價格上漲可能成為常態,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勢不可逆轉。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通脹可能將會是我國一直要面臨的問題。
控通脹仍將是宏觀調控首要任務
種種跡象顯示,在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控通脹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宏觀調控以及貨幣政策首要任務。
7月4日至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召開四次經濟形勢座談會,并強調,要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堅持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不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系,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撰文表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要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進一步落實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突出和重視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目標,關注更廣泛意義上的價格穩定。
此前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也指出,通脹壓力仍然處在高位,將貫徹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今年以來,央行已先后6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意在通過減少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以抑制持續上行的通脹水平。
對此,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未來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偏緊態勢。他預計,未來幾個月視通脹和增長走勢還有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但較上半年將顯著放緩。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也表示,上述跡象表明,宏觀調控偏緊的調子、態勢不會放松,但貨幣政策可能會出現結構性調整,比如通過鼓勵民間資本幫助真正做實業的中小企業融資,在結構上引導資金投向實業等等。
彭文生則認為,政策微調將以財政政策為先導,主要體現為視增長放緩的程度,對投資項目的審批可能加快。
來源:新華網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中國在WTO起訴歐盟第一案獲勝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