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宗農地入市 1.16億掛牌
來源:證券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記者昨日從深圳土地房產交易中心獲悉,該市首宗“農地”正式掛牌,地塊出讓底價為1.16億元。盡管這是一塊建筑面積僅有約1.46萬平方米的“袖珍”用地,但作為深圳原農村集體工業用地入市流通的…
記者昨日從深圳土地房產交易中心獲悉,該市首宗“農地”正式掛牌,地塊出讓底價為1.16億元。
盡管這是一塊建筑面積僅有約1.46萬平方米的“袖珍”用地,但作為深圳原農村集體工業用地入市流通的首個試點,還是備受外界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該地塊占地面積為1.4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6.99萬平方米,位于深圳市福永街道鳳凰社區綜合市場旁邊,臨近深圳機場和廣深一級公路,此片土地一直以來都是鳳凰社區的閑置土地。該地塊土地性質為工業用地(新型產業用地),準入產業類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通信終端設備制造業。
據悉,該宗地塊將在12月20日拍賣,競拍底價為1.16億元。根據土地出讓規定,該地塊70%的成交價款作為政府收益,由競得人支付至市國土基金賬戶,30%的成交價款作為鳳凰社區收益,由競得人先支付至交易中心賬戶監管,待本次出讓宗地簽訂出讓合同手續完善后劃轉至鳳凰股份公司賬戶,而鳳凰股份公司則為集體經濟建立的股份公司。
早在今年1月,深圳市政府出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1+6文件”》,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實際占用的符合城市規劃的產業用地,在厘清土地經濟利益關系,完成青苗、建筑物及附著物的清理、補償和拆除后,可申請以掛牌方式公開出(轉)讓土地使用權。
此外,在“1+6文件”中還有一種五五分成的方式,但鳳凰社區選擇了村集體在享有部分物業的基礎上,與政府以37分享土地出讓收益,打破了以往五五分成的固定模式。
據悉,這塊“袖珍地塊”成交后,將由競得人負責出資建設。項目建成后,按《出讓合同》約定,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的20%(即1.39萬平方米的產業配套物業,其中食堂2000平方米、宿舍1.2萬平方米)由競得人建成后無償移交鳳凰股份公司。
事實上,深圳與國內其他一些城市不同,在經歷了1992年和2004年兩次土改之后,特區內外的農村集體土地全部轉為國有,原村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集體經濟建立了股份公司形式,將全市土地納入政府統一管理。
從理論上說,深圳并不存在常規意義上的“農村集體用地”!暗呛芏嗤恋卦谕晟仆恋貦嘁孢^程中還存在爭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土地政府拿不回、集體用不了的尷尬局面!鄙钲谝幫廖晃蝗耸繉τ浾弑硎,年初推行的“1+6”文件,允許符合條件的產業用地入市流通,實際就是對于盤活這些土地的一種嘗試,如果可行,不排除將來會有更大限度的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