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制”住房供應體系可緩解高房價壓力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北京推出7萬套自住型商品房建設的政策后,房地產(chǎn)市場很可能以北京為試點,改變現(xiàn)有的住房用地供應體系,形成高端市場由商品房主導,中端市場由自住型商品房主導,低端市場由保障房主導的…
“在北京推出7萬套自住型商品房建設的政策后,房地產(chǎn)市場很可能以北京為試點,改變現(xiàn)有的住房用地供應體系,形成高端市場由商品房主導,中端市場由自住型商品房主導,低端市場由保障房主導的整體市場格局。”中原地產(chǎn)市場研究部總監(jiān)張大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供應量足夠多,對市場的影響將非常大。”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表示將推出多塊配建自住商品房項目用地,今明兩年將形成7萬套左右的供應量,價格比周邊商品房低三成,面向全市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此類住房購買后五年內(nèi)不得上市,五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交財政。
北京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的推出,被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該政策倡導的住房供應“三元”體系很有可能向全國一線城市推廣,類似的大規(guī)模限房價、競地價的舉措將改變樓市調控機制。
傳統(tǒng)“二元制”
住房供應體系難抑房價
“中國以及北京的樓市調控機制一直是二元制,也就是保障房解決中低收入人群居住問題,商品房解決其他需求。但目前整體市場上,雖然經(jīng)過幾年的大規(guī)模保障房建設,但整體保障房的供應量依然低于實際需求,導致房價不斷攀升,政府調控壓力非常大。”張大偉表示。
據(jù)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住房“二元制”供給模式更多是學習香港的樓市供應模式,保障房由政府主導建設,內(nèi)循環(huán),但該模式需要大量的財力,而且難以解決高房價問題。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shù)據(jù),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的有69個,一線城市房價漲幅超20%,其中北京領漲全國,達20.8%,進一步加重了市場對房價調控目標完成的擔憂。
此前,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綜合處處長趙路興指出,增加普通商品房及用地供給才是解決房價高企的根本手段,而“行政調控手段只能解地方一時之難,長期來看并不會有多大抑制作用”。
“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這樣三位一體的供應結構是穩(wěn)定房價預期增加供應最快的辦法。”張大偉說,現(xiàn)在住房供應模式可以借鑒新加坡模式,一方面對保障房建設根據(jù)收入水平進行分類管理,另一方面規(guī)定保障房必須住滿五年后才可以出售,房價上漲部分政府獲益60%,其余給個人和家庭,個人可以申請購買更大的限價商品房。“這種模式疊加北京等城市的現(xiàn)狀,可以解決現(xiàn)在夾心層所面臨的居住問題。”
“三元制”住房供應體系
是夾心層的“福音”
據(jù)悉,今年2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2013年住房用地供應總量原則上不低于過去五年平均實際供應量,要加快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供地、建設和上市,盡快形成有效供應。根據(jù)國土資源部10月22日最新數(shù)據(jù),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chǎn)用地供應13.6萬公頃,創(chuàng)近年來新高。全國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同比增長4.4%,住房和商品住房用地供應均大幅高于近五年住房用地同期供應量。
張大偉指出,從當前情況來看,以后北京房地產(chǎn)供給體系可能的發(fā)展模式有三個層次:10%-20%的低收入人群,租住在政府提供的無產(chǎn)權的公租房中,收入改善后可以購買限價商品房;30%的中等收入人群,購買政府提供的有產(chǎn)權的限價商品房,如果收入上漲,需要改善居住條件,出售物業(yè)后,溢價與政府分享;其他高收入人群依然在商品房市場解決需求。
針對“三元制”住房供給體系的影響,張大偉表示有三方面的利好:第一,可以很好的解決土地升值再收益問題,政府也可以有持續(xù)的收益提供公共服務;第二,通過大量提供中低價房源,有利于抑制高房價;第三,有利于緩和房價壓力,稀釋高房價影響。
“金九銀十量價齊升已經(jīng)成為定局,但北京后期即將出臺的限房價競地價每年2萬套的供應量,以及其他可能出臺的長效機制將會在四季度逐漸出臺,這些措施有望逐漸抑制房價的上漲速度。”張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