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溫州房地產開發經歷陣痛 引發諸多教訓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房地產藍皮書No.10》新聞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房地產藍皮書指出,溫州房地產發展經歷了巨大的陣痛,引發諸多經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房地產藍皮書No.10》新聞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房地產藍皮書指出,溫州房地產發展經歷了巨大的陣痛,引發諸多經驗教訓。
房地產藍皮書稱,溫州房地產市場的高位均衡,首先是基于我國一些全國性的普遍性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巨額人口而形成的房價收入比嚴重偏高,二是我國居民對住房的強烈偏好,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巨大,拉升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力量。
溫州模式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溫州人經濟”,而非“溫州經濟”,在溫州之外的區域創業經營的溫州人所創造的財富大約相當于列入統計范圍的溫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溫州人資產”投向廣泛,從煤炭到油田,從水電到棉花,甚至綠豆、生姜和大蒜……而當溫州人把觸角伸進房地產市場時就形成了“令人歡喜令人憂”的“炒房團”,故土溫州更是“在劫難逃”。
房地產藍皮書建議,把房地產市場劃分成市場體系和計劃體系兩大部分。設定某個家庭標準值,此值上下分別通過市場體系和計劃體系分配解決其住房問題。歸入市場體系的家庭完全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配置資源。納入計劃體系的居民家庭可以再細分為幾個層次,在最低的層次上,居民可以零成本地得到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納入計劃體系的住房保障必須是零產權,由政府公有,不能納入個人的私有體系。
以放開目前絕大多數國資企業的壟斷性控制為重點的國民經濟戰略轉型,將是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戰略關鍵。而這樣一個國民經濟的戰略轉型,可以使大量的民間資本有效地配置于各種產業之中,從而“釜底抽薪”地緩解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力量,進而有效地促成其價格的合理回歸。不僅如此,國民經濟的這種戰略轉型更會形成民營經濟良好的成長和發展環境,從而形成我國國民經濟總體上更加具有效率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使得房地產市場獲得一個理想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