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場遇“暖冬” 大房企頻拿地小房企忙賣地
來源:證券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先冷后熱,是今年土地市場的真實寫照。上半年,土地市場交易跌至谷底,居住、商辦用地成交量較2011年同期均下降3成以上,但是第四季度起,轉機悄然出現。由于新房銷售市場的逐漸回暖,開發商…
先冷后熱,是今年土地市場的真實寫照。上半年,土地市場交易跌至谷底,居住、商辦用地成交量較2011年同期均下降3成以上,但是第四季度起,轉機悄然出現。由于新房銷售市場的逐漸回暖,開發商銷售回款順利,資金壓力有所緩解,購地熱情增加,推動土地成交量回升,從11月開始各地“地王”紛紛現身,年底土地市場暖冬跡象再次牽動市場神經。
土地供應前低后高
今年以來,我國土地市場成交明顯前冷后熱,上半年,樓市的供應量與成交量雙雙下滑。在萬億庫存的壓力下,房企負債率高企,資金鏈出現緊繃現象。加之受樓市調控政策影響,各地政府推地節奏明顯放緩。土地市場的成交量持續冷清,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3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6525.9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8%。在一線城市中,上海出讓金總額僅占去年同期4成,為184.2億元人民幣;北京出讓金總額為144.88億元,較去年同期降55.65%。土地成交量方面,上半年40個大中城市中僅有9個城市的成交量高于去年同期,其中北京和上海土地成交量均明顯下滑,一線城市僅廣州高于去年。
而進入四季度以來,土地市場迎來供地高峰期,10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推出土地3242宗,推出面積13326萬平方米。11月推出土地3949宗,推出面積15513萬平方米,高于前三季度單月水平。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副總監李國政認為,土地供應由低轉高,一方面,與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有關,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0093億元,同比減少5561億元,下降21.7%。另一方面,也是為完成全年的土地供應計劃。來自國土部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落實住房用地供應量為8.3萬公頃,占全年供應計劃落實的52.1%,同比減少17%。“上半年無法完成任務,下半年交易任務就重,因此年末各地政府都會加大土地供應。”李國政說,實際上,許多城市未能按年度計劃完成土地供應。北京已經連續三年未能完成土地供應,但為了沖擊目標,大部分城市都會爭取完成70%以上。
成交轉熱地王現身
伴隨著供應量上升,全國土地市場逐漸回暖,年末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地王”潮。
12月26日,上港集團(行情股吧買賣點)旗下的威旺置業有限公司以56.8億元競得海門路55號地塊,樓板價高達23330元/㎡,溢價率21.11%,刷新了12日萬科、綠地及九龍倉聯合體創造54.31億元的新紀錄。事實上,這已是上海四季度“地王”紀錄第四次被刷新。
熱的不僅是上海,統計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0個城市均有地王涌現。11月27日,北京新增掛牌的朝陽區農展館北路地塊,樓面起價3.38萬每平方米,有望刷新今年北京單價地王紀錄。11月28日,寶安區A122-0341地塊以總價20億元成功出讓,成為深圳今年的新地王,12月24日,天津雙料地王誕生,南開區天塔道一地塊以總價46.2億元、樓面價1.5萬元/平方米的價格出讓,同時刷新天津土地市場地塊出讓總價和樓面價年內紀錄。
對于各地頻繁出現的地王,李國政表示并不意外,仔細分析可發現,當前成交地王多為一線城市核心地段,如上海是在外灘地段,北京是在東四環以內,其稀缺性導致了起拍價格較高。此外,除少數城市外,大部分地王均為總價地王,而非單價地王,如上海地王地面價格為每平方米2萬元,而周邊房產價格已高達4萬元,從對比角度來說是合理的。“目前開發商拿地熱情明顯上漲,但與2009年的狂熱相比,已經十分理智,并沒有出現土地價格高于周邊樓面價格的情況。”李國政直言,對于有購房需求的人來說,不必因地王導致恐慌情緒。而他亦認為,地王現象不可持續,隨著地方政府年后推地力度減弱,土地市場交易將趨于平淡。
大房企頻拿地小房企忙賣地
如果只有供應,而沒有需求,土地市場同樣很難走出低迷。因此,土地市場前冷后熱,另一個重要因素來自地產商從第三季度開始的積極“圈地”。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12月前20天,保利、富力、恒大、華潤、金地、綠城、萬科、中海、雅居樂以及招商地產(行情股吧買賣點)10家標桿房企共斥資305.4億元圈地,已超過11月全月購地金額。其中,萬科拿地金額破百億元,達102.2億元;中海地產緊隨其后,拿地資金達86億元;保利地產(行情股吧買賣點)則以85.2億元的拿地支出位居第三位。
“開發商對于市場預期的好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拿地的沖動。”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則表示,按照一般規律,土地市場滯后于房地產市場半年左右,房地產市場從今年二季度已經開始持續反彈,而開發商拿地較多大約是從三季度開始。
此外,開發商的資金鏈好轉也是土地回暖的另一因素。目前,保利、中海、招商、遠洋、綠城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已經完成全年銷售目標,資金充裕,有了補庫存的資本。此外,國內大型房企多是上市公司,年末也將面臨資本市場的考核,在樓市交易回暖的背景下,具有土地儲備能力的房企更占優勢。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地王”項目大多由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取得,如中海、保利、方興等。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小房企面臨生存困境,只能賣地求生存,如恒盛地產、沿海家園等爆出出售資產或高息融資的消息,令中小房企的高負債危機浮出水面。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稱,房地產企業分化將持續。標桿房企由于整體業績良好,資金鏈緩解,庫存下降,未來仍將成拿地主力。而一些中小開發商整體資金鏈依然緊張,賣地求生的趨勢難改。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深圳首創公積金利息補貼 下一篇:上海樓市“紅5月”失色 住宅房價或滯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