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凈利大增 中海地產上調全年目標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調控強度未減,中海外今年上半年卻實現創紀錄的651.5億港元銷售額,其中,在內地房地產銷售為590.8億港元,同比增加24.7%。在過去10多年的房地產市場中,中海外是逆周期發展的房企表率。今年…
調控強度未減,中海外今年上半年卻實現創紀錄的651.5億港元銷售額,其中,在內地房地產銷售為590.8億港元,同比增加24.7%。
在過去10多年的房地產市場中,中海外是逆周期發展的房企表率。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和凈利潤方面,中海也并不像萬科、保利等房企那樣,因為降價走量而導致毛利和凈利下滑。其上半年毛利率高達48%以上,凈利潤達到83.8億港元,遠高于萬科、保利等同陣營房企。
中海董事局主席孔慶平在中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由于上半年銷售理想,公司全年銷售目標將由年初的800億港元調升至1000億港元,他表示對下半年的業績“充滿信心”。
匯豐環球研究認為,中國海外的銷售執行能力強勁,是集團上半年業績超預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促使集團提升銷售目標25%至1000億元,表現跑贏行業。
此外,集團有強勁優勢,邊際利潤得以保持,歸因低債務成本、嚴謹的銷售及行政成本控制。瑞銀指出,中海外銷售及一般行政開支對銷售比率僅3.8%,較去年全年水平降低10個點子,并為同業最低。
中報顯示,得益于香港與內地不同的會計準則,中海上半年因持有型物業重估帶來的凈利達到20億港元。然而,即使扣除此項,中海63億港元的凈利也遠超萬科的37億人民幣。
摩根大通表示,中國海外27%凈利潤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高盛進一步分析,這與上半年推售項目的結構有關。中海外上半年平均銷售價格較高(按年升12%),大多數預訂的內地項目,都是由中海外于2004-2008年收購,平均土地成本比僅占售價20%,比率較2010-2011年收購的成本低。
孔慶平稱,由于加大追收銷售資金回籠力度,上半年銷售回收資金達309.8億港元,最終使得綜合凈借貸比率從去年的32.7%下降至6月底的32.1%。據孔慶平在年初的業績會上介紹,今年中海外有278.8億港元的土地支出,以及264億港元的建安支出,加上其他一些經營性支出,全年資本開支為600億。
截至中報,中海外完成資本支出約為227.9億港元。而中海外股東資金增加至779.5億港元,集團銀行貸款為358.7億港元,應付擔保票據為158.2億港元,持有現金為266.4億港元,未提用貸款額度約為100.8億港元,足以應付下半年約370億的資本開支。
銷售雖然大幅增長,但上半年中海外的投資策略仍顯保守。中報顯示,中海外上半年只在佛山、成都和香港各買入一塊地皮,加上聯營公司中海宏洋新增一塊,合共新增樓面面積為272萬平方米。截至6月底,中海外土地儲備的樓面面積為3436萬平方米(實際權益為3022萬平方米)。
對此孔慶平表示,上半年確定投資跟現金收入掛鉤的基本要求,上半年買的土地比較少,離年初制定的增加700萬平米以上土儲仍有很大距離。下半年公司會多去尋找購買土地的機會,“從現在到明年上半年都是比較恰當的買地時機,可以去增加土地儲備,年初計劃用250億元來買地的金額暫時也不會改變。”他對記者說。
匯豐環球研究認為,中海外上半年僅用去收購預算18%,估計下半年在補充土儲方面更為積極。其資產負債狀況為行內最強健,6月止凈負債率為32%,手頭現金達266億,有充足彈藥完成收購目標。
對于當前的樓市及未來的政策走向,孔慶平認為,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仍沒有明顯方向性改變,仍維持年初對市場的基本判斷,即整個行業還是面臨巨大的挑戰,最嚴峻的情況仍然沒有過去。
“有一些政策是屬于短期性政策,不可能長期運行下去。未來盡可能用能夠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方式,去代替純粹用行政手段抑制房價的辦法。”孔慶平預測,鑒于目前的經濟形勢,中央會采取一些措施來增強市場流動性。最可行的辦法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因為現在存款準備金率比例還是非常高的,仍高達20%;接下來也還是有減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