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角逐智能電網
來源:百方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智能電網規劃出臺之前,角逐的號角其實已經吹響。在眾巨頭圖謀這塊萬億元大蛋糕之時,更具野心的大佬則是地方政府。去年5月,上海、江蘇等地紛紛高調公布本地的智能電網計劃,這一切,發生…
在智能電網規劃出臺之前,角逐的號角其實已經吹響。在眾巨頭圖謀這塊萬億元“大蛋糕”之時,更具野心的“大佬”則是地方政府。去年5月,上海、江蘇等地紛紛高調公布本地的智能電網計劃,這一切,發生在中國的智能電網技術標準尚未正式公布之前。
GDP增長“荷爾蒙”
中科院首席能源專家武建東表示,預計在未來5年,智能電網的建設每年拉動GDP一個百分點,電網還可能開展寬帶、電視、通訊等業務,這將是一個比3G業務更大的產業空間。
作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歐美多國曾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時,公布本國的智能電網計劃。而國家電網也在去年7月確定了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和總體投資。
2009~2011年為規劃試點階段,重點完成堅強智能電網的整體規劃,開展關鍵性、基礎性、共用性技術研究,進行技術和應用試點;2012~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2016~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
與發展規劃相應,投資計劃也確定了,即到2020年智能電網總投資規模接近4萬億元。具體為今、明兩年的投資約5500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830億元;全面建設階段投資約2萬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3000億元;基本建成階段投資1.7萬億元,其中特高壓投資2500億元。
盡管智能電網仍處于“概念”階段,但殘酷的市場競爭其實已經啟幕,而智能電表市場則是多方爭取的第一匹“獵物”。
武建東在其發表的《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報告》中預計,從2009年起,智能電表擁有3000萬~5000萬臺的需求,預計在未來5年達到2.4億臺智能電表。
電表行業的重組序幕已經拉開。2月,國資委批復國家電網公司對國內電氣設備龍頭企業許繼集團和平高集團的收購。而在此之前,航天科工也收購電表生產企業泰瑞捷。通信巨頭華為正意欲以入股航天泰瑞捷的方式曲線進入智能電表市場。“我們正在和很多企業談,目前還只是意向。”華為企業發展部投資副總監張宜告訴記者。
地方政府“搶跑”
相比高調進入智能電網市場的企業,地方政府一點都不含蓄。5月12日,上海下發了《上海推進智能電網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這是我國首個地方版智能電網發展方案。
根據方案,上海鎖定5個重點發展方向,分別為新能源接入與控制、電力電子應用及核心器件;智能變電站系統及智能設備;電力儲能;智能配電網與智能用戶端;高溫超導等。其總體目標是在國內率先建成智能電網三大基地,即智能電網功能示范應用基地、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基地、電網核心設備產業基地。
根據方案,到2012年,上海將力爭培育3~5家智能電網行業的龍頭企業,形成有競爭力的智能電網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左右。
而在此之前,江蘇公布了《江蘇省智能電網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綱要(2009~2012年)》,明確了堅持以智能電網建設帶動智能電網產業發展,以智能電網產業發展促進智能電網建設的發展思路,以及2012年、2015年智能電網產業總產值分別突破1500億元、3000億元的目標。在地市一級政府里,5月7日,浙江省溫州市電氣產業發展新規劃出臺,該市計劃兩年時間建成“國際電氣城”,產值達千億元。此前,河南省平頂山市公布了建設“中原電氣城”的藍圖。江蘇省揚中市也提出了打造“千億級智能電網產業基地”的具體目標。
記者采訪一位電力行業的專業人士時,他憂慮地表示,目前對智能電網的概念,尤其是標準,尚非常模糊,地方政府的行為顯得草率。
技術標準“臨盆”
在去年5月19日的航天科工電網target="_blank">智能電網重大項目論證評審會上,記者見到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的總負責人白曉民。白曉民說,智能電網各部門正在積極推進標準建設,部分已經成為企業標準.
此前白曾向外界透露,中國目前已全面啟動智能電網試點工程,國家電網第二批試點的16個項目正在開展之中,且將增加新的項目內容。
最早在2000年,清華大學盧強院士提出了數字電力系統的概念;2003年,中國電力科學院的周孝信院士提出,采用分布式計算來對整個電網實時仿真。
不過,時至今日,智能電網的確切定義以及電網智能化程度的衡量方法,目前尚無標準。而各國對未來智能電網的愿景也各有側重。美國智能電網的概念旨在建立一個集成先進的通信、計算、電子技術的安全、自愈的電網,滿足未來的電力需求。歐洲對智能電網的概念定義主要關注于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大規模利用。美國在奧巴馬政府提出新能源戰略后,也把智能電網的清潔放到了首位。
近日,國家電網華東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帥軍慶說,中國發展智能電網的特點與歐、美又有不同。其獨特挑戰是保障特大規模、特高電壓等級、特大輸電能力輸電網的“清潔、安全、自愈、經濟、互動”運行。白曉民呼吁,雖然國家電網內部有工作組,但國家層面還沒有標準化工作的組織,希望能盡快組成聯合用戶、電力公司、廠商構成的工作組協調相關工作。
中外企業“搶食”
面對各國公布的天文數字般的電網投資計劃,任何有抱負的公司都不想錯過智能電網的“盛宴”。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一位專家向記者透露,“前幾天,日本的公司已經找上門,要我們有智能電網方面的消息一定通知他們。”
而美國人則動手更早。去年7月,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和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曾專門訪問國家電網,詳細了解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科研及工程建設方面的成果,并與國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就特高壓、清潔能源和智能電網問題進行會談,探討美中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機會。
盡管美日已經覬覦中國的智能電網市場,但至今,中國智能電網的技術標準體系和規劃仍未面世,由此更可見智能電網的吸引力。
傳統的電力制造廠商早已經摩拳擦掌。比如GE、西門子和ABB都已經嘗試在電網方面引入現代化的控制系統,以及智能化的變電和儲能設備。而世界IT巨頭谷歌公司則延續了他們在信息領域的風格,早在2008年就宣布和通用電氣攜手進軍智能電網行業。
而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也將眼光瞄準了這單“未來世界”的生意。“我們的目標是在電力行業再造一個中興通訊,預計通過十年時間,打造成為規模過百億的智能電網產業集團。”航天科工總經理謝偉良對記者如此表示。謝還向記者透露,智能電網是航天科工確定的三個軍民融合重大項目之一,要抓住智能電網萬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