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緣何鐘情建機場
來源:第一財經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去年180個機場中有133個虧損,虧了不到20億元,但據各地粗略計算,133個機場所催生的綜合效應超過了3萬億元以上。所以,現在地方政府寧愿拿出補貼修機場,開辟航線。民航局局長李家祥的這…
“我國去年180個機場中有133個虧損,虧了不到20億元,但據各地粗略計算,133個機場所催生的綜合效應超過了3萬億元以上。所以,現在地方政府寧愿拿出補貼修機場,開辟航線。”
民航局局長李家祥的這句話,道出了面對全國大部分機場仍在虧損的現狀,地方政府仍對投建機場熱情不減的重要原因,這其中,便于招商引資是首要因素。
李家祥經常引用的一個案例是江蘇鹽城的“汽車城”。2004年,鹽城市政府財政補貼3000萬元開通鹽城-首爾國際臨時包機航班,這一航線的開通使總投資68億元的“汽車城”項目落戶鹽城,形成了包括韓國起亞在內的600多家韓資企業密集區。2010年,汽車城年銷售量33.3萬輛,上繳稅收近30億元,帶動就業近5萬人。
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來說,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經濟和就業,是地方政府愿意投建機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建設機場帶來的旅游經濟效應,已經在云南邊陲小縣城騰沖有所體現。2009年,騰沖機場剛通航時,曾規劃2020年吞吐量達到20萬人。經過兩年的運營,機場吞吐量達到24萬人,帶動當地旅游、商貿、物流等方面經濟增長逾五成。
當然,也有一些城市的建設機場之舉,被指有“面子工程”之嫌,比如珠海三灶機場的超前建設。
1992年,在珠三角地區已有三家國際級機場的情況下,珠海又背負起20億元的債務,建造了一座配備國際一流硬件設備和系統的“珠海三灶機場”,當時的設計標準就是保證1200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然而到2010年,其旅客吞吐量才只有182萬人次,綜合使用率未達設計標準的10%。
而在更多地方,航空和機場甚至也成為地方政府領導出行“撐場面”的有效途徑。2010年就有網友爆料稱,我國北方某縣修建機場后,主要領導飛機出行時可免費從經濟艙升坐頭等艙,并享有“高端旅客”的特殊待遇,甚至可根據自己方便的時間登機。
“按照目前中國的經濟和航空需求發展速度,修建機場在大方向上是應該鼓勵的,但具體到單個城市,就需要考慮當地政府的經濟實力,做好大規劃、小建設,量力而行。”一位航空業內人士指出,地方政府決定修建機場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同時為機場配套的道路、市政設施投資,以及投資環境建設是否能跟上,否則機場建成后,面臨的只能是虧損壓力甚至是停航危機。
一直鼓勵地方加大投資力度建機場的李家祥,也指出了另一大隱患:最近幾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對機場安全投入不足,存在“等、靠、要”的現象,特別是對中小型機場的安全投入不足、設備老舊、整體保障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有的地方領導并不了解民航的特殊性和安全的頭等重要性,舍得將上億元甚至幾十億元的資金投入航站樓建設,貴賓室也修得富麗堂皇,卻不愿在安全設施、設備方面投入資金,致使當地機場的安全隱患長期得不到整改,降低了運行標準和等級。”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核電禁令一周年 新項目審批待國務院拍板 下一篇:深圳首套房貸利率多可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