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收入大減 地方政府“花樣自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面臨資金饑渴的不僅是開發商,還包括地方政府。
面臨資金饑渴的不僅是開發商,還包括地方政府。
全國土地市場迅速轉冷。5月16日,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集中出讓8宗住宅和商服用地,以底價成交。此前的5月13日,該市一塊土地流拍。各地土地收入普遍大幅下滑。截至目前,今年北京住宅類用地出讓金同比下降達八成。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也開始想辦法“自救”。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認為,未來保障房、房產稅、地方債將成為地方政府填報地方財政的主要空缺。
地零溢價成交,甚至有部分地塊出現流標現象。而21世紀不動產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5月居住和含居住性質用地的地塊平均溢價率為90%,而今年1-5月則僅為16%。21世紀不動產分析師汪麗認為,除了受調控影響,相關部門“限房價,競地價”的思路,是近5個月來北京居住用地低迷的重要原因。
不僅僅是北京,全國土地市場均呈現了一片低迷之勢。中原(中國)地產研究中心監測的土地市場情況顯示,4月15個城市居住用地供應435公頃,環比、同比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土地成交溢價率持續下滑,4月一線城市居住用地溢價率環比下跌15%。
住宅出讓收入銳減
在嚴厲調控之下,土地供需雙方均呈現出大幅降溫,受此影響,各地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尤其是調控政策最嚴厲的北京。
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和21世紀不動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北京市土地成交收入2506094.7萬元,同比2010年1-5月的6152014萬元,降幅達59.2%。
住宅類用地收入下降更為明顯。數據顯示,2010年1-5月北京居住用地和含居住用地的地塊成交金額4668336萬元,占總成交金額76%,而2011年同期居住類地塊成交金額為753810.5萬元,僅占總成交金額的30%,同比降幅達84%。
趙曉認為,在預售款監管以及融資環境趨冷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開發商拿地的節奏放緩,相應導致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下滑,而地方政府若想維持過去地價款的收入,就需要加大土地供應。
但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認為,由于開發商需求降溫,政府此時加大供應也無法保證財政收入。
這從今年土地溢價率就可以明顯看出。記者整理發現,北京市今年1月底成交的幾塊地溢價率在30%-50%之間,其它幾宗含居住用地的地塊溢價率未超過15%,多塊
地方政府自救
楊紅旭表示,土地收入下降,而與此同時,保障房投資規模大,政府資金已經捉襟見肘。
各地不得不想方設法打破土地僵局。據接近北京市國土局相關人士透露,北京市國土局去年就開始研究土地債券、險資進入等相關融資問題。上海土地“預申請”制度,在試行不到一年后,悄然松綁,業內認為與上海土地市場連月的遇冷狀態有直接關系。成都去年年底被緊急叫停的“地票”,又在今年土地市場趨冷的情況下重出江湖,隨之而來的還有成都市將實行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持證準用”制度。當地業內人士認為,該票制度卷土重來,將使當地土地成本每平方米至少增加百元以上。
趙曉認為,長久來看,住宅市場去投資化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意味著“土地財政”不是地方政府長期的“錢袋子”。但如果中央政府真的將作為地方財政“半壁江山”的土地收入砍掉后,他認為房產稅、地方債和保障房三個方面將主要是地方政府填補窟窿的主要做法。
“以前地方政府對保障房避而不及,但現在它成為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利益的共同點,地方政府高舉保障房大旗,無論是變相拆遷收入,還是便捷融資綠燈,都讓地方政府歡喜雀躍。同時,房產稅也將向質變的方向靠攏,通過擴大征稅范圍和提高稅率,覆蓋城市將從點狀到區域,再推向全國,使其有足夠的能量來支撐土地財政塌下的半邊天。”趙曉認為,由此推斷,北京接下來仍有推廣房產稅的動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全國土地市場迅速轉冷。5月16日,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集中出讓8宗住宅和商服用地,以底價成交。此前的5月13日,該市一塊土地流拍。各地土地收入普遍大幅下滑。截至目前,今年北京住宅類用地出讓金同比下降達八成。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也開始想辦法“自救”。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認為,未來保障房、房產稅、地方債將成為地方政府填報地方財政的主要空缺。
地零溢價成交,甚至有部分地塊出現流標現象。而21世紀不動產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5月居住和含居住性質用地的地塊平均溢價率為90%,而今年1-5月則僅為16%。21世紀不動產分析師汪麗認為,除了受調控影響,相關部門“限房價,競地價”的思路,是近5個月來北京居住用地低迷的重要原因。
不僅僅是北京,全國土地市場均呈現了一片低迷之勢。中原(中國)地產研究中心監測的土地市場情況顯示,4月15個城市居住用地供應435公頃,環比、同比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土地成交溢價率持續下滑,4月一線城市居住用地溢價率環比下跌15%。
住宅出讓收入銳減
在嚴厲調控之下,土地供需雙方均呈現出大幅降溫,受此影響,各地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尤其是調控政策最嚴厲的北京。
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和21世紀不動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北京市土地成交收入2506094.7萬元,同比2010年1-5月的6152014萬元,降幅達59.2%。
住宅類用地收入下降更為明顯。數據顯示,2010年1-5月北京居住用地和含居住用地的地塊成交金額4668336萬元,占總成交金額76%,而2011年同期居住類地塊成交金額為753810.5萬元,僅占總成交金額的30%,同比降幅達84%。
趙曉認為,在預售款監管以及融資環境趨冷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開發商拿地的節奏放緩,相應導致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下滑,而地方政府若想維持過去地價款的收入,就需要加大土地供應。
但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認為,由于開發商需求降溫,政府此時加大供應也無法保證財政收入。
這從今年土地溢價率就可以明顯看出。記者整理發現,北京市今年1月底成交的幾塊地溢價率在30%-50%之間,其它幾宗含居住用地的地塊溢價率未超過15%,多塊
地方政府自救
楊紅旭表示,土地收入下降,而與此同時,保障房投資規模大,政府資金已經捉襟見肘。
各地不得不想方設法打破土地僵局。據接近北京市國土局相關人士透露,北京市國土局去年就開始研究土地債券、險資進入等相關融資問題。上海土地“預申請”制度,在試行不到一年后,悄然松綁,業內認為與上海土地市場連月的遇冷狀態有直接關系。成都去年年底被緊急叫停的“地票”,又在今年土地市場趨冷的情況下重出江湖,隨之而來的還有成都市將實行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持證準用”制度。當地業內人士認為,該票制度卷土重來,將使當地土地成本每平方米至少增加百元以上。
趙曉認為,長久來看,住宅市場去投資化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意味著“土地財政”不是地方政府長期的“錢袋子”。但如果中央政府真的將作為地方財政“半壁江山”的土地收入砍掉后,他認為房產稅、地方債和保障房三個方面將主要是地方政府填補窟窿的主要做法。
“以前地方政府對保障房避而不及,但現在它成為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利益的共同點,地方政府高舉保障房大旗,無論是變相拆遷收入,還是便捷融資綠燈,都讓地方政府歡喜雀躍。同時,房產稅也將向質變的方向靠攏,通過擴大征稅范圍和提高稅率,覆蓋城市將從點狀到區域,再推向全國,使其有足夠的能量來支撐土地財政塌下的半邊天。”趙曉認為,由此推斷,北京接下來仍有推廣房產稅的動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