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巨頭爭長江燃料市場 中長燃成最大砝碼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為了爭奪國內天然氣市場控制權,更為了各自集團的整體利益,中石油和中石化又開始圍繞長江船舶燃料市場展開了一場新的爭奪戰。自中石油提出氣化長江后,中石化就開始應對,而它手中最大的砝碼…
為了爭奪國內天然氣市場控制權,更為了各自集團的整體利益,中石油和中石化又開始圍繞長江船舶燃料市場展開了一場新的爭奪戰。
“自中石油提出氣化長江后,中石化就開始應對,而它手中最大的砝碼是與長航集團合資成立的中石化長燃有限公司(簡稱中長燃)50%股權。”2月27日,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稱。
據他介紹,年初中石油與長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依托長航旗下已有的水上加油站和中石油充沛的天然氣資源,在船舶動力以氣代油領域進行深度合作。“然而長航旗下的水上加油站都在2001年前后被裝入了與中石化合資的中長燃,長航想靚女兩嫁,中石化自然不會輕易答應。中石油長航合作簽署不久,中石化即派員赴中長燃考察,籌劃以該公司為平臺,拓展自己的船舶LNG市場”。
息旺能源分析師王瑞琪認為,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比重不斷提高及環保壓力的增大,船舶燃料市場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天然氣潛在市場,必然是是中石油等能源央企下一階段角逐的新戰場。
兩巨頭長江博弈
兩巨頭博弈發端于去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指出要求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國內船舶燃料市場容量巨大。息旺能源數據顯示,僅2009年保稅船用油市場就達30億-40億美元,至2013年國內船用油需求規模可達2943萬噸左右,相比2009年增幅達75%。
“隨著油價高企,船用燃料,特別是內河船用燃料客戶將遭遇很大的成本壓力,這正是LNG的潛在市場,因此我們提出了氣化長江的計劃。”有中石油總部人士介紹。
據他介紹,2011年中石油通過與中國船級社、濟柴股份等的合作,完成了船用雙燃料發動機等的試驗;隨后今年2月14日,中石油又與長航謀劃合作,以其現有的水上網點為平臺,以忠武天然氣管道為依托構建船用LNG銷售網。
在中石油看來,隨著其覆蓋國內的天然氣管網逐漸成型,它完全有能力在長江以南的中石化傳統市場中與對手分庭抗爭,并以氣源為籌碼獲得這些地方的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這正是中石化不愿看到的。一旦中石油圖謀得逞,不但會侵蝕中石化原有的船舶燃料市場份額,甚至可能在長江沿線陸上市場給中石化以壓力。
長江本就是中石化的固有市場,2001年前后,出于鞏固船舶燃料油、柴油銷售市場的目的,中石化與長航合資組建了中長燃,雙方各占50%股權。
“多年來,中長燃銷售量、利潤額一直穩步攀升,在中石化銷售系統有很高的美譽度”,上述知情人士稱。
因此在中石油與長航協議簽署后,2月21日中石化高級副總裁蔡希有就與中外運長航高層就國油國運、船舶燃料市場等進行了會商,并迅速
派員赴中長燃考察,籌劃建立自己的船舶LNG市場。
“中石油想利用中長燃現有的加油網點,中石化肯定會在中長燃董事會上投反對票,因此雙方的博弈將緊密圍繞中長燃展開。我不看好中石油與長航的合作。”上述知情者坦言。
船舶燃料市場方興未艾
中國船級社資料顯示,在船舶運營成本中燃料是核心,占總成本的50%-60%。天然氣作為一種優質的燃料,擁有非常顯著的經濟替代性,在功效相同的情況下,使用LNG清潔能源比使用柴油節約25%左右的費用。
在大幅降低船舶運營成本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減排28%,綜合減排50%,具有非常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船舶“油改氣”符合國家加快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的戰略要求。
正是看到了這個潛在的商機,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紛紛開始預熱,謀劃在這個市場中獲得先發優勢。
近期中海油就向社會招標6艘小型LNG運輸船的訂單。
“相對遠洋運輸的大型LNG運輸船,這種小船運載量只有2萬-3萬噸,不但便于沿海各港口的裝卸,而且可以深入內河,為沿江各加氣站提供氣源裝卸,這將大大降低LNG轉運成本。”王瑞琪指出。
而中石油也宣稱,作為國內最大的LNG供應商之一,中石油將加快LNG在內河上的供應站點(加氣站)布局,目前在東部沿海地區已建設了4個LNG接收站,投產后年供氣量將達168億立方,至2015年,LNG燃料將替代200萬噸的內河船舶柴油燃料,作為成品油供應的有效補充途徑之一。
“船舶燃料肯定是LNG潛在市場之一,只是目前還在預熱期,用戶知識的普及、船舶發動機的改裝、加氣站的設置等都需時間,這并非央企所長。我認為石油央企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尋找海外資源上,而將這個市場留給民營企業,央企不要總是魚頭吃到魚尾,從資本支出效益上講,這很不經濟。”有民營燃氣業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