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鋼十年推進技術進步記略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創新是企業有機增長的內生驅動,技術進步則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引擎。 二十一世紀初,馬鋼獲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授牌,使馬鋼站在了一個更高的平臺,推進企業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能…
二十一世紀初,馬鋼獲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授牌,使馬鋼站在了一個更高的平臺,推進企業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十年,馬鋼技術創新譜寫了絢麗的篇章。
十年,馬鋼科技強企步入了嶄新階段。
(一)
進入新世紀來,全球經濟一體化愈演愈烈,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給鋼鐵企業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形勢,馬鋼決策層審時度勢,堅定通過高起點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全面推進科技強企的戰略目標。一方面引進、改造了一批國際先進的生產線;另一方面加大了對公司科技投入,在公司率先對科技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創立了企業技術中心。
如何使技術創新兌現為生產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開發新產品。
馬鋼確定的技術創新思路是——在引進國際先進的薄板、鍍鋅板、彩涂板、高速線材、高速棒材、車輪等生產工藝基礎上,深化科研開發和技術攻關;在全面消化吸收的同時,加大二次創新的工作力度,實現自主創新,將工藝裝備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技術和產品優勢,快速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中心提出新產品開發“三個單獨”的設想被公司采納,開創了以產品為軸線,以市場為龍頭,以研發為支撐的現代企業產品開發經濟運行模式。這是馬鋼新產品開發管理的一次重大創新。
市場是新產品開發永恒的主題。然而鋼鐵市場質量、價格、服務、營銷手段等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面對嚴峻挑戰,馬鋼新產品開發不斷調整方向,一方面依靠高品質、高技術含量作保證,同時更積極地實施了服務營銷中最核心的部分:技術服務營銷。它使得企業與用戶達到了利益“雙贏”。
馬鋼汽車板開發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2005年,馬鋼成立了由股份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和技術中心負責人掛帥的聯合工作組,并由馬鋼技術中心會同生產、銷售和質監等部門組成了研發團隊和“研產銷”工作組,從煉鋼到冷軋開展開發汽車板的全面技術攻關。
2005年11月,馬鋼接到奇瑞汽車采購部門的通知,馬鋼汽車板正式列入奇瑞汽車的采購體系。馬鋼終于在我國汽車制造行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如今,馬鋼汽車板品種齊全,短短幾年,汽車板產品即實現了從零到市場占有率為12%以上的突破,產品平穩“開進”奇瑞、江淮、東華、福迪、上汽、陜汽、長安、悅達等汽車集團。
(二)
馬鋼在《2001—2010年馬鋼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產品及工藝創新主要方向——即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產品結構,使馬鋼工藝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在工藝方面,積極消化吸收引進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工藝再創新;開發具有馬鋼自主知識產權的冷熱軋薄板、H型鋼、高速車輪、優硬線、鋼鐵資源深加工等核心產品。
2002年11月,與鋼鐵研究總院、鐵道部科學院、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和安徽工業大學等國內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文件,明確了雙方在科研項目開發、國家重點項目的申報、研究、實驗室共建、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產學研合作在馬鋼“板、型、線、輪”產品結構攻關上發揮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聯合開發的耐火H型鋼,使我國在建筑用鋼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已開發了國標、美標、英標、歐標、日標等30個系列265個品種H型鋼、工字鋼和鋼板樁產品。
與鐵科院、鋼研究院、安工大、北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先后開展了“高速鐵路車輪材料及關鍵技術研究”、“重載貨車車輪研制”、“貝氏體車輪鋼的研制”等17項重點課題的研究,通過合作攻關,研制開發的270公里/小時的高速車輪、重載車輪及整體機車輪,實現了國內車輪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快速接軌。
與鋼研總院、安工大、中國機械科研院、東風二汽、上標五廠等多家單位合作,結合“在線軟化處理高性能冷鐓鋼的研究”國家“863”項目,成功開發出了8.8級以上免退火高強度緊固件用冷鐓鋼,以及具有馬鋼特色的超細晶非調質冷鐓鋼,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應用于國家航天飛船和新一代核潛艇。
冷熱軋薄板投產后,馬鋼與十多家單位聯合開展了冷熱軋薄板產品生產工藝技術及產品開發研究。其中CSP生產線供冷軋基料是當今世界的技術空白,經過近兩年的攻關,最終攻克CSP生產線供冷軋合格基料這個被外國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世界難題,使CSP生產線供冷軋基料合格率已達到90%以上。
“高效節約型建筑用鋼產品開發及應用研究”是國家科技部和安徽省2007年通過省部會商確定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經過3年的不懈攻關,該項目已獲得技術成果35項,其中22項已實現產業化。通過高效節約型建筑用鋼低成本生產工藝關鍵技術的突破及高效節約型建筑用鋼系列產品的開發,馬鋼新增產值1438000萬元。2010年11月“高性能建筑用鋼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功組建。
在對外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同時,在公司內部積極探索產品開發的專家負責制和技術負責制等有效機制。2007年,馬鋼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推出了“研產銷”一體化工作機制;2012年,根據新的形勢再次推出產品開發新機制,為公司應對嚴峻的市場挑戰、盡快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馬鋼始終把培育創新人才、開發創新技術和產品作為立業之本;制定了“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制度,完善以能力為基礎,業績為重點的技術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鼓勵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實踐中鍛煉成長成才。
優化研發資源配置。作為公司技術創新體系重要環節的技術中心,充分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強調了以學科和項目為依托的人才“傳、幫、帶”;在科研開發方面,逐步形成了學科交叉、課題交叉的互補模式;形成以專家為龍頭,技術骨干為紐帶、新生力量為后備的三個層次研發團隊。
創新人才培養制度。馬鋼技術中心先后出臺了十多項人才管理辦法、制度。評聘的馬鋼專家、中心技術主管、中心學科帶頭人、技術骨干、崗位操作技術能手等近200人。
課題攻關培養人才。十年來,技術中心開展了500余項科研課題和技術攻關任務——“200km/h高速鐵路客車車輪”、“重載鐵路列車用車輪鋼及關鍵技術的研究”、 “高效節約型建筑用鋼的開發與應用”、“馬鋼汽車用鋼試驗研發平臺建設”等,通過這些重點項目向技術人員壓擔子,在這些課題中,80%以上的課題長或主研由中青年技術人才擔當。
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是企業保持可持續創新的重要保證。
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是創新能力。
據統計,馬鋼成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十年來,發揮技術創新作用,共開發引導產品結構調整的新產品達60多個品種,數百個規格,總量達1140萬噸,其中90%新產品轉化為生產力。
十年來,馬鋼完成了包括6項“863”項目和1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在內的500余項科研課題和技術攻關任務。技術創新的成果共獲得國家、冶金行業、省市科學技術獎120余項,其中“熱軋H型鋼產品開發與應用技術研究”成果獲得2006年冶金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轉爐—CSP流程批量生產冷軋板技術集成與創新”成果獲得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十年,馬鋼的全部產品實現了更新換代,在馬鋼“板、型、線、輪”四大系列產品中的三個系列產品,擁有了系統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北營公司凈化水處理創歷史最好水平 下一篇:攀成鋼高爐鐵水成本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