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智:油價上漲將加劇通脹風險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要在發展新能源的過程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轉型。 自今年年初開始,由于中東和北非政局動蕩,全球原油價格進入加速上漲通道,Brent原油價格從年初的94.8美元/桶上漲到4月8日的12…
我國要在發展新能源的過程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轉型。
自今年年初開始,由于中東和北非政局動蕩,全球原油價格進入加速上漲通道,Brent原油價格從年初的94.8美元/桶上漲到4月8日的126.7美元/桶,漲幅達到33.6%;WTI原油價格從91.6美元/桶上漲到112.8美元/桶,漲幅達到23.1%。
從歷史經驗看,每一次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會使各國普遍經歷GDP下降和物價上漲。筆者以為,此次原油價格上漲也必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短期內,油價仍將上漲,高油價將威脅全球的經濟復蘇。石油價格上漲會影響到資本和勞動投入,使GDP增速下降,通脹率上升,這些都將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影響。OECD在《油價上漲對經濟活動與通脹的影響》中指出,油價每上漲10美元,將導致OECD國家2012年GDP增長率下滑0.2個百分點,通脹率上升0.2個百分點;若每桶上漲25美元,OECD國家的2012年經濟增長率將下滑0.5個百分點,通脹率將增加0.75個百分點。
但由于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不同,原油價格波動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影響有所不同。
高油價將阻礙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
從歷史上看,在油價大幅上漲時期,都伴隨著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在目前其經濟尚未全面復蘇的大背景下,高油價勢必對其經濟復蘇造成一定沖擊。
發達國家正處于經濟復蘇階段,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美國目前超過85%的能源供應由化石燃料提供,而且其運輸業所需能源幾乎完全依賴石油,這導致美國的石油依存度較高。歐洲和日本也存在類似的情況,2009年美國、歐盟、日本石油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比重分別達到22.2%、16.8%和5.2%。油價上漲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將造成一定打擊,三次石油危機期間美日歐的GDP增速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當然,油價上漲對發達國家經濟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
由于歐洲各國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高于美國,其經濟受到的沖擊將高于美國。西班牙石油凈進口占GDP的比重為6.6%,意大利為2.1%,德國為2.4%,而美國石油凈進口占GDP的比重僅為1%。從進口來源看,歐洲的石油進口中有30%來源于中東和北非,利比亞被稱為歐洲諸國的油庫,據IEA的數據,其石油產量的70%出口到歐洲。愛爾蘭、意大利原油進口的22%左右來自利比亞,德國、西班牙等也是利比亞石油的重要出口國。
而美國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于加拿大和墨西哥,從中東的進口量僅占其原油進口的11%。也正是由于石油進口來源不同,紐約WTI原油和倫敦Brent原油存在較大價差。
原油價格對美國經濟帶來的較大風險來自于美國消費者。美國人每年消耗的汽油約為1400億加侖,美國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的相關系數極強,油價大漲會使美國消費者的能源成本日益增加,占用相當大的開支預算,從而拖累美國經濟復蘇。
而油價對歐洲經濟的沖擊不僅表現在經常賬戶方面,歐元走勢也會對其經濟產生重要影響。近期歐元區CPI上升,歐洲央行于上周重啟加息,推漲歐元,歐元區的融資成本進一步上升,而國際原油價格以美元計價,歐元相對于美元持續走強,油價上漲導致歐元區經濟的進一步收縮。
日本將是遭受油價沖擊的重災區。日本是一個能源極度貧乏的國家,石油產量僅占日本全國石油需求量的0.2%,幾乎是一個石油純進口國。日本是世界石油第三大消費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相當高,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占比達到48.7%,并且其石油進口來源也很集中,84.7%來自于中東地區(2009年)。在地震、海嘯、核電危機的連續打擊下,油價高企將使日本的經濟雪上加霜。
高油價將加劇新興經濟體的通脹風險
原油價格上漲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更大。
多數新興經濟體的制造業比重較高,且對石油進口的依賴非常大,泰國、印度和亞洲四小龍的石油凈進口占GDP的比重均超過5%,而且能源利用效率較低,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的每1000美元GDP消費石油均接近或超過1桶,遠高于發達國家0.4桶的水平。
三次石油危機期間,主要新興經濟體GDP下降4%,CPI平均上升3.5%。2009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勢頭明顯好于發達經濟體,但其通脹壓力也明顯加大,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其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劇。
油價上漲將使食品的生產成本上升,使得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導致糧食的供應減少,從而推高食品價格。在新興經濟體的CPI組成中,有30%~50%與能源和食品價格有關,因此油價上漲會通過疊加效應對新興經濟體的CPI產生嚴重影響。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在全球面臨高油價沖擊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也正在接受巨大的挑戰。從需求上看,中國的石油消費正直線上升,2009年的原油消耗占全世界的10.3%,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每1000美元GDP約消費石油0.65桶,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從石油資源看,2008年剩余可采儲量占全球的比例僅為1.2%,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凈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達12%,2010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
油價的上漲將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據社科院張斌的研究,油價對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的負面影響有10個月以上的持續期,油價上漲也會推高我國的CPI,輸入型通脹壓力至少在10個月內存在。
當前我國已處于較高的通脹水平,油價上漲將使運輸成本上升進而推高食品價格,據我們測算,食品占我國CPI的權重超過30%,交通和通信占比約為11%,油價通過推高食品價格和交通成本來推高物價水平。另外,自年初以來,我國PPI呈現上升勢頭,2月份的同比增速已達近兩年的高點,而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PPI的傳導效應明顯增強,油價上漲將進一步推高國內的PPI。雖然我國從PPI到CPI的傳導并不順暢,但PPI自去年底已連續上漲,其對CPI的傳導效應將會在近兩個月顯現。
我國如何應對高油價的挑戰?
筆者以為:首先,短期應把防通脹放在首位。政府在通脹目標和增長目標之間,應把通脹目標放在首位。貨幣當局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綜合運用利率、匯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及時回收流動性,抑制CPI的進一步上升。
其次,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應穩步推進。從長期來看,我國石油的定價機制應與國際相接軌,但短期來看,在國際油價飆升時大幅提高成品油價格,將使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關聯性產業的生產成本也會上升,從而繼續推高物價水平,抑制經濟增長。因此,短期內上調成品油價格并不是好時機。
最后,要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國要以此為契機,在發展新能源的過程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轉型。
來源:大宗商品網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貿易逆差不改人民幣升值趨勢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