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探路金融支持中原經濟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兩會”期間,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寫入“十二五”規劃和政協工作報告。 對河南銀行業而言,如何在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良好服務于河南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兩會”期間,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寫入“十二五”規劃和政協工作報告。
對河南銀行業而言,如何在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良好服務于河南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等領域建設,既是商機所在,也是必須下大力氣研究的課題。
對此,河南銀監局局長李伏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在貨幣政策回歸穩健的背景下,河南銀行業應該以產業集聚區、中小企業和“三農”領域為突破口,在加強金融機構服務創新,加快探索省內金融機構改革模式的基礎上,敏銳抓住市場信貸需求。同時,注重用發展來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
解決金融服務缺位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中原大省,目前河南的金融業發展情況如何?
李伏安:目前,河南整體經濟正處于加快發展的起步階段,國務院已原則同意把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寫入“十二五”規劃和政協工作報告。可以預見,河南在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高科技領域,都會有更大發展。
在地方經濟大背景下,河南金融業面臨諸多機遇。從數字上看,截至2010年末,全省銀行業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3246.74億元,居全國第10位和中部六省首位,比年初增加3957.9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006.52億元,居全國第9位和中部六省首位,比年初增加2447.68億元;同比增長18.05%,與全國差距由年初的3.07個百分點縮小至1.58個百分點。
銀行業從過去發展較慢,到現在快速發展以支持經濟,并努力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需要一個良好的管理架構和監管體系。此外,也要更多、更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這就需要進一步吸引全國的金融機構來河南布局,同時河南省內的法人機構也要做大做強。
日報:從數字上看,河南銀行業近年來的信貸增速要低于全國水平,原因何在?
李伏安:河南是一個存款大省,位居中部六省首位,但貸款業務發展緩慢。河南的GDP在全國排名第五,但新增貸款的增速卻下滑到全國的二十幾名。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業成長不足,導致可投資的企業有限;另一方面,與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創新不足以及服務覆蓋范圍的局限性有很大關系。
日報:你認為應如何解開上述矛盾?
李伏安:銀行業要支持經濟轉型升級,自身也必須做戰略轉型,過去依靠大項目、大企業的思路要調整。比如,目前河南省內正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富士康為例,在這樣一個大企業周圍將發展出眾多小企業為其提供上下游配套服務。銀行業應借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推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發展,把金融配套服務做上去。
在政府加大產業集聚區培育的同時,銀行也要從內部檢討服務缺位的問題。過去談及河南信貸增速低,往往解釋說河南優質的項目儲備不夠,年底沖規模結束以后,年后還要退等等。但在近期的調研和座談中,我發現,銀行可以貸款的企業和項目儲備遠遠多于已經放貸的情況。
河南的中小企業不是沒有潛力,小企業做成優質、上市企業是完全可能的。浦發銀行鄭州的一家支行七八年前服務的40多家中小企業中已有11家上市。再比如,洛陽某高鐵電氣化設備公司,引進德國技術生產高鐵尖端電氣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技術含量很高,但拿不到銀行貸款,這樣的企業銀行不去支持,誰去支持?
銀行最后的生存發展是要依靠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銀行一定要從改變服務上入手。在當前穩健貨幣政策下,河南銀行業一方面要努力增加規模、增加投放,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要轉換觀念,一定要在金融服務方式上下工夫。
日報: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的實施,貸款規模受限與資金需求量擴大的矛盾將有所凸顯,對此您如何看待?
李伏安:當前的政策已經從寬松轉為穩健,這是大的方向,我們必須按照這個政策導向調整信貸政策,控制信貸節奏,整體的投放一般不會高于去年。但關鍵是各省各地的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有快有慢,河南不能說每個方面都超過全國水平,但從優勢、特色領域來看有比較大的優勢。比如,河南是農業大省,而今年監管上對支農貸款沒有政策限制,且要求支農貸款增速要高于平均貸款增速,這里大有發展空間。同樣道理,河南的中小企業也亟待發展,這些領域突破一點,才能突出河南的經濟優勢。
農業大省的農信社改制
日報:作為中國農業第一大省,河南在支農信貸方面發展狀況如何?在涉農業務的拓展方面你有怎樣的規劃與建議?
李伏安:河南是中國農業第一大省,第一產業占比14.21%,高于全國3.86個百分點。糧食、油料產量也穩居全國首位,棉花產量居全國第2位,還是全國最大的肉類、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信貸方面,2010年,河南省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新增958.88億元,增速和增量實現“兩個高于”的目標。
我覺得,河南銀行業要抓住自身特長,揚長避短。特別要抓住各項有利的政策空間,比如涉農貸款增速是允許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這個空間有很多工作可做。
首先,要拓展農業金融服務產品。以往一提到農戶金融服務,無非是提供貸款,讓農戶買一些種豬、種羊去飼養。但現在隨著農業產業升級,大量農產品需要出口到國際市場。農戶對金融的需求在增加,但對金融可能根本不了解。比如,究竟是用人民幣結算還是美元結算?市場每天都在波動,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如果其中有金融機構的專業支持,情況就不同了。
其次,銀行需要更好地把握全國和全省經濟結構調整政策,抓住機遇實現銀行戰略轉型和產業優化的雙贏。在日前的調研中,我去了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生產的拖拉機全部為農用。該企業目前資金缺口兩個億,由于幾大銀行均受到規模限制,無法提供信貸。這樣的企業貸款怎么能作為工業貸款呢?從統計口徑上,我認為凡是這種純粹支農的企業都應放到農業口徑上,貸款的規模、速度、投放結構,都按農業貸款的標準處理。此外,更要通過信貸引導農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日報:農信社是支農的主力軍,在農業第一大省的河南,農信社的重要性更為突出,目前情況下,如何通過改革增強農信社的支農實力?
李伏安:目前河南省正督促高風險信用社全力清收不良貸款,全省農信社不良貸款余額和占比分別比年初減少67億元和下降5.36個百分點。虧損聯社由11家減少到4家,資本充足率也由負轉正。
但目前全省農信社仍有400多億元的不良貸款、15.54%的不良率,這對我省經濟貢獻度大打折扣。如果不良貸款率能下降10個百分點,那么農信社對我省經濟的支持力度將極大地增強。今后需要在農信社的管理框架、產權治理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目前,農信社普遍采取省聯社的管理框架。在河南,為有效防范風險和權力濫用,省聯社先后將人權、財權、物權上收,這對風險的防范是有好處的,但鑒于農信社的股份構成,權力上收層級太高又存在另一些問題。但如果不形成適度規模,僅僅依靠各縣級法人,又難以實現適度規模和商業可持續。河南還有相當一部分縣是比較貧困的,144家縣域農信社中很多機構資金實力太弱,抗風險能力差,縣域經濟總量和存款量很難支撐其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管理權限和農信社適度規模經營之間需要尋找平衡點,而我認為這個平衡點應該在河南的18個地市。可以在各地市通過股權聯合方式,根據市場化商業化原則,建立地市級農商行或農信聯社,資金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在各縣域之間調劑,由此進一步鞏固縣域農信社服務“三農”的職能和能力。省聯社則負責提供全省統一的網絡服務、品牌建設和制度建設等。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