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依然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最主要風險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不久前,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經濟數據顯示,盡管去年12月份當月CPI同比增長回落至4.6%,但鑒于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已出現“回穩向上”信號。以筆者之見,今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意外下滑風險…
不久前,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經濟數據顯示,盡管去年12月份當月CPI同比增長回落至4.6%,但鑒于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已出現“回穩向上”信號。以筆者之見,今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意外下滑風險較小,相反,目前經濟增長中已出現一些過熱苗頭,顯示今年通脹壓力仍然較大。因而,在平衡或協調“穩物價”與“促增長”的辯證關系上,我們更應當關注通脹壓力。
之所以這么看,是基于對我國通脹歷史分析的觀察結果。據一些學者研究,自1978年以來,我國共發生過5次通脹,分別是在1980年、1985年、1987年至1989年、1993年至1996年及2007年至2008年。截至2008年,32年間CPI的歷史均值為5.5%,而5次通脹峰值均高于這個平均水平,特別是1988年和1994年時通脹峰值分別高達18.8%和24.1%,創下改革以來物價最高水平。
如果僅僅根據我國通脹的歷史數據判斷,當前我國通脹壓力似乎還不足以令人十分擔憂,但如果鑒于在處理通脹問題上稍有不慎可能引發一些社會經濟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國當前面臨的通脹壓力。
第一,目前發生的通脹,距離上次通脹發生的時間才一年多。2008年4月CPI同比上漲8.5%,2008年全年CPI同比上升5.9%。雖然2009年全年CPI同比下降0.7%,但自從2010年10月份CPI同比增長4.4%后,通脹壓力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盡管2010年全年CPI同比上漲3.4%,但市場根據目前CPI上漲趨勢仍擔憂2011年通脹壓力依然較大。
第二,迄今,我國還沒有將房價因素納入CPI構成之中,所以目前的通脹水平仍無法充分反映房價波動的較大影響。但是,鑒于近年來國內房價的漲幅較大,如果將房價上漲因素納入CPI核算之中,可以肯定的是,通脹壓力將顯著高于目前統計顯示的CPI水平。
第三,與以往發生的通脹誘因相似,CPI中食品尤其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壓力對通脹上升的影響依然很大。例如,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食品價格漲幅分別為14.3%、0.7%和7.6%。如此看來,由于CPI中食品所占權重較大,決定了食品價格波動仍將是影響當前CPI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還需關注導致目前通脹壓力的一些其他因素。例如,物價漲幅超過工資增長幅度,居民還需購買原來由政府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特別是高企的房價幾乎耗去了廣大中低收入購房家庭的大部分儲蓄,擠占其他消費支出。目前的物價上漲很可能會收縮他們的消費,這一影響不可忽視。
除了上面四點影響外,影響今年通脹壓力的另一個特殊因素也值得關注,那就是今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又逢地方政府換屆,可以預計我國經濟將可能進入新一輪高增長階段,從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去年四季度經濟數據中可略知一二。確實,盡管近期國家發改委要求部分省份根據能源約束指標調低“十二五”GDP增長目標,但仍然信奉GDP崇拜的各地政府還是相繼發布雄心勃勃的經濟增長計劃。這很有可能引發未來我國經濟過熱,物價也可能超出政策預定的控制目標,不排除引致嚴重通脹可能。
歷史經驗也表明,通脹上升往往會引發基尼系數上升,這將對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構成相當顯著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當中低收入群體無法通過房地產和股票等投資方式實現儲蓄保值和財產性收入增長時,通脹上升將可能進一步擴大國內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給國家正在著力解決的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形成較大的阻力與困難。
所以,我們對今年我國經濟所面臨的較大通脹壓力不可掉以輕心。對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采取切實有效的行政和市場化調控政策措施,抑制未來物價進一步上漲,這樣才可能實現國家已確定的今年4%的物價調控目標,化解由通脹壓力上升構成對今年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負面沖擊與影響。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