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細算綠道網賬本:帶動450億元年均消費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綠道網將直接帶動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間接帶動和影響房地產業、文化娛樂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未來五年,東莞將把綠道延伸10倍。 當下的珠三角,珠三角市際區域綠道骨架…
核心提示:綠道網將直接帶動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間接帶動和影響房地產業、文化娛樂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未來五年,東莞將把綠道延伸10倍。
當下的珠三角,珠三角市際區域綠道骨架成型,但各市并沒有停下綠道建設的腳步。
“綠道網建設是集民生、環境、生態、經濟于一體的系統工程。”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表示,從經濟方面講,一有利于改善投資環境;二有利于增加就業;三有利于促進旅游服務業的發展。
廣東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對修建綠道的成本、收益,早就估算得相當清晰。
珠三角綠道賬本
綠道建設資金全部由財政投入;不占建設用地指標;大多委托社會力量經營
按照廣東省的思路,市、縣、鎮政府是綠道管理的責任主體,綠道的維護和日常管理費用也納入了各地的年度投資預算。
本報了解到,珠三角區域綠道網的投入大概為35億。建設資金全部由財政投入——支出主要四個方面:鋪路、綠化、驛站建設和標識的制作。不過,各地各級政府的投資分配則明顯不同。如廣州投入的5個億,市財政占大頭,區占小頭;佛山投入的4.3億元,市財政為2000萬,剩下根據各區、鎮的財力,按5:5或6:4來分攤。
廣東修建綠道,并沒有占建設用地指標——用地主要來源于公園濕地、荒地或者沿江、沿路小道的改建。“綠道不會占用農田或者征地,而驛站基本是由舊廠房、廢棄建筑修建而來,所以不會遇到阻力。”廣州園林局綠化管理處科長楊宏宇對本報說,很多地區半年多就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
從管理和運營看,記者在各地采訪了解到,除了小部分綠道交由地方政府下屬單位管理外,各地大多委托各類企業等社會力量進行經營。
楊宏宇解釋,綠道免費供居民使用,而企業則可以通過開發一些旅游團的綠道項目,或者吸引廣告投放來獲得收益。“我們也沒有限于哪種經營方式,合適的都可以拿來用。”楊說,而政府則作為主體起引導作用。
“綠道網的建設,將直接帶動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間接帶動和影響房地產業、文化娛樂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廣東住建廳綠道辦人士對本報分析。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地的綠道周圍特別是驛站,已經逐漸形成了小型商業圈,如農家樂、娛樂設施等等。
廣東省住建廳綠道辦人士告訴本報,廣東住建廳已經做了一個珠三角綠道效益評估報告,最終版本尚未完成。
而根據該廳的初步估算,珠三角6條主線、1690公里綠道,串聯了200多處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直接投入30億左右,并將拉動85億元的投資,帶動約450億元的年均消費,增加約30萬個就業機會。
“這只是省政府統籌的區域綠道。如果把今后各市自行修建的都市綠道和社區綠道都統算起來,效益將遠遠超過這個估算。”住建廳綠道辦人士說。
值得注意的是,綠道推動土地升值作用頗大。東莞萬江鎮當地人介紹,該鎮的陽光海岸樓盤,聽聞將在附近修建綠道,馬上把樓價從每平米4500元升到5700元。南沙農林局副局長段金平告訴本報,國內一知名開發商在該地的幾個樓盤都打著綠道的廣告,樓價也從去年4月份的每平米5000元,漲到現在的9000元。
治堵策:綠道-公交模式
隨著綠道-公交模式的推進,車輛增速和交通緊張將得到緩和
在政策制定者眼中,顯然不僅僅是具體產出效應。“促使居民低碳出行是綠道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初衷。”住建廳綠道辦人士解釋。
東莞城鄉規劃局副局長黃宇東算了一筆賬——建設一公里市政道路的成本是1500萬左右,而高速路是1個億,但這1個億在社區可以形成50公里的綠道,即使考慮進購買設施和運營成本,其覆蓋效益也比公路要大。
目前東莞建成的主要是區域綠道,覆蓋率為0.09公里/平方公里。“這離便民還有一定的距離。”黃宇東坦言,珠三角區域綠道網只是一個骨架,綠道網要真正發揮作用,最重要的還是其末梢——也就是更接近居民居住點的社區綠道。該市計劃到2015年,將綠道延長10倍,達到2263公里,其中大部分便是社區綠道。
屆時,市民出行基本在10分鐘就可以進入綠道網,整體覆蓋率達到0.9公里/平方公里。“將社區綠道建設成為珠三角綠道網的微細血管。”黃宇東對本報說,通過完善自行車系統,解決居民從住處到公交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
而這一模式,在佛山桂城已成效初現。該區的綠道自去年8月份開始投入使用,綠道交由桂城街道出資成立的公司運營。據當地街道辦負責人介紹,政府一次性投入300萬,購買了7000輛自行車。居民可在一個小時內免費使用自行車,目前日均使用有1.8萬次,自行車已經不夠用,接下來還將繼續購買2000輛。
佛山城管局局長鐘美恃介紹,在南海區,每天增加的私家車達300輛。“這樣下去交通很快就會飽和。所以必須要把私家車的增長量控制下來,而通過完善綠道的自行車系統,將明顯推動發展公交系統。”鐘對本報說,雖然改變居民生活方式不是一時半刻的事,但可以預見,隨著綠道-公交模式的推進,車輛增速和交通緊張將得到緩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